三位“非遗”传承人的喜与忧——桃花坞地理不完全扫描(2)

苏州日报 20100605 A第02版

■梅蕾

□本报记者 梅蕾

    走进平门校场路8号,玉兰吐芳、芭蕉苍翠。这处民国时期的老宅子,人称朴园,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便坐落这里。

    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记者有幸在此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祖德、汪筱文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蒋喜,有了与他们深入交谈的机会。

    打开话匣子,随着三位“非遗”传承人语调的抑扬,神情的忧乐,这些苏州人熟稔的民间传统工艺走过的曲折坎坷和怀抱的光荣与梦想,仿佛就在眼前。

    王祖德:让更多人爱上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王祖德挥之不去的标签和难以割舍的牵挂。“听说桃花坞地区要进行综合整治,我们这些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欣喜万分。 ”王祖德说,桃花坞地区是苏州工艺美术的发祥地,能把苏州的非遗都往这里归整真是再适合不过。“北有杨柳青,南有桃花坞”,是苏州丰润的文化养分让桃花坞年画得以繁荣。 1958年,王祖德来到苏州求学,专业是国画。毕业后王祖德却痴迷上了桃花坞年画。即便是在“文革”时期,桃花坞年画几遭灭顶之灾,王祖德仍痴心不改,四处奔走呼吁,成立了桃花坞年画小组,保住了桃花坞年画工艺的火种。粉碎“四人帮”以后,桃花坞年画又迎来了春天。不仅在国内重新焕发光彩,还一度到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展览,蜚声海外。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胶版年画崭露头角,直接导致盗版的桃花坞年画大量涌入市场。在这样的冲击下,桃花坞年画举步维艰。个中的起伏心酸,王祖德至今说起仍唏嘘不已。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2000年桃花坞年画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不仅建立了生产基地,还建立了培养基地。这10年间已经开了5期专修班,而王祖德就一直在默默地教授这些年轻人。这些学员学成后一部分到年画社,一部分到年画博物馆,如今都是桃花坞年画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5年,我市新建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王祖德成为了博物馆顾问。

    王祖德现在最多的精力是放在桃花坞年画的传承上。曾经有一件事情深深刺痛了他。前些年有一位新加坡人来找寻桃花坞年画。来到桃花坞大街上,连苏州本地人都告之,“桃花坞年画早没了啊。 ”王祖德说,听到这个事情后他便意识到,桃花坞年画要有持续的生命力,太需要推广和传承了。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到中小学校开设桃花坞年画兴趣班,王祖德成了最热心的老师。“二十六中的兴趣班有25名学生,从来没有人迟到更没有人早退。”王祖德一直认为传统的文化可以感染人,年轻的一代只要适当的引导,会有更多人喜爱上桃花坞年画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设的传承班也给了王祖德很多惊喜。“竟然会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喜爱并想学习桃花坞年画。 ”王祖德告诉记者,在他的传承班上有7名学生。有来自上海的技校老师,有橄榄雕刻的手工艺者,甚至还有新闻从业人员。最有意思的是一对母女。妈妈来学习,女儿每次都要跟着来。王祖德如今只能花晚上的休息时间进行桃花坞年画的创作,可他依然乐在其中。

    汪筱文:灯彩要活下去就得与时俱进

    “我首先要纠正一个看法,并不是几个灯笼就能代表苏州灯彩。”66岁的汪筱文快人快语,他介绍苏州灯彩有精、细、美的特色,而主要的表现形式则是亭台楼阁。

    汪筱文刚参加工作就成为苏州民间工艺厂的一员,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厂子就位于桃花坞地区的天库前。而桃花坞地区在历史上就是苏州灯彩的聚集地。“当时苏州灯彩这个行业还是很不错的。 ”汪筱文介绍,在1964年的时候工艺厂的领导曾经为了把灯彩行业兴起来搞了个“苏州灯会”。“文革”以后,苏州灯彩再度兴旺起来,而这主要源于汪筱文研发了苏州第二代灯彩。

    “传统的走马灯里有绢艺泥人,这是灯彩的一个组合部分,而我把它独立出来,甚至扩大到真人化。 ”汪筱文介绍,他当时的作品《七品芝麻官》,每分钟芝麻官的眼睛眨60次,身体上下动32次,手中的扇子摇摆30次。在1984年,民间工艺厂和拙政园合作,举办了解放以来的第二次苏州灯会,扩大了苏州灯彩的影响和知名度。

    说起苏州灯彩当年的辉煌,汪筱文的语气中依然无比留恋。 1986年,广州的东方乐园甚至都慕名找到民间工艺厂,希望和他们共同开发一个游览项目。汪筱文和同事们花一年时间开发好“古灯奇观”项目,有人在参观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江南灯彩好,苏州灯王妙”。

    然而到1995年,苏州灯彩走向了衰落。“兴旺的时候,这个行业有100多位从业人员,可如今还在做苏州灯彩的真是没几个人了。 ”汪筱文培养的不少学生,差不多都改行了。汪筱文说,他的女儿原本也跟着制作苏州灯彩,后来看这个行业实在是后继乏人,他干脆把女婿也拉来当学徒。

    “做苏州灯彩是要耐得住寂寞的。 ”汪筱文说,灯彩行业有句俗语,“300天闲,60天赶”。一般只有在中秋、春节和元宵节前后,灯彩行业才有生意,赶工是没日没夜,可其余的日子都没有生意可接。汪筱文说,如今纯粹做苏州灯彩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也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对苏州灯彩进行第二次开发。他直言,自己是力不从心,资金也相对薄弱自然难以实现。

    在汪筱文看来,苏州灯彩要走出困境真的需要与时俱进。比如开发一些家居产品。在儿子结婚时,汪筱文曾试着做了一组灯具,几乎每个看了的人都说好。“不过,这样的产品需要通过流水线生产来降低成本,不然价格一高就很难走市场的路子。 ”汪筱文说,目前这还是他自己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但只要有机会就会去尝试。因为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苏州灯彩走向消亡。蒋喜:打响传统品牌,让冷行当火起来

    在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课的传承人中,蒋喜是最年轻的一位。作为苏州玉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已经申报了省级传承人。“桃花坞地区的周王庙便是历史上玉器行业的活动场所,也是公认的玉祖。 ”蒋喜介绍,老一辈的玉器人根据工种在周王庙里进行生意交流,而那个时候正是苏州玉雕的全盛时代。在周王庙的大堂上还有这样一副对联“琢玉巧夺天之巧,成器神助地脉灵。 ”蒋喜表示,虽然目前桃花坞地区的玉雕并未形成什么专业的街区,但其和苏州玉雕深厚的渊源却不容忽视。

    虽然现在不少人称蒋喜为大师,不过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民间艺人”。人到中年的蒋喜是从进厂做学徒开始一点点走进绚丽多彩的玉石世界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外贸公司向苏州玉雕厂定购大批立体的仿古外销产品,而且技术要求还相当高。当时年轻的蒋喜接下了这个任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圆满地完成了工作。“我从最初开始做仿古件时就接触到不少前代能工巧匠留下来的作品。如今我终于悟出了蕴藏在这些杰作中的人文精神——无微不至。 ”蒋喜告诉记者,那些隔了数千年还能让人惊艳的玉雕作品,在呈现方面已达到了“无可用力”的境界。而正是因为当时的雕刻者全身心、忘我地投入才使传承至今的苏州玉雕有了精致、秀美的特色。

    如今,蒋喜的作品在玉雕市场上可谓身价不菲。可在他看来,一味去迎合市场是静不下心来琢磨好东西的。对于桃花坞地区的综合整治,蒋喜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自然是充满期待。“我很喜欢桃花坞木版年画。 ”蒋喜告诉记者,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手工艺亦是如此。他希望桃花坞地区在综合整治后能打响传统手工艺的品牌,让冷的行当火起来,让好的那些个行当可以走得更稳、更远。

    ·桃花坞档案·亲历者说

    裘兆远:80后小伙的年画情结

    身为苏大凤凰传媒学院的广告专业研究生,却在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传承班上学习桃花坞木版年画,1986年出生的裘兆远说,虽然自己学习了一个很现代的专业,不过这和传统手工艺并不矛盾。

    “我一向就喜欢民俗类的东西。 ”裘兆远告诉记者,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妈妈是画画的,爸爸则是搞木刻的。 “桃花坞木版年画既要画又要刻,我多少从爸妈那里接受了些熏陶,算是有那么点基础吧。 ”在这个80后小伙看来,他学习桃花坞木版年画纯粹是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在学校时,裘兆远参与做过关于吴歌的民间调查、文化创意产业调研等。在他看来,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只要保护和开发得当,就会焕发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浮世绘,可又有多少人知晓浮世绘和桃花坞木版年画也有渊源呢。 ”裘兆远告诉记者,日本对浮世绘的保护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极致,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价值还有待更多的人去认识。裘兆远目前上的传承初级班已经开课1个月,他估计下个月开始就要传授木刻技艺了。

    “我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别是苏州本地人。 ”裘兆远说,桃花坞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启动,有利于进一步打响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品牌,而这正是自己所期待的。

    龚平:擦亮非遗名片打造修学游

    身为苏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对于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少,又分别有哪些代表性的传承人这类问题,龚平一清二楚。谈起桃花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龚平更是如数家珍,“昆剧院、昆曲传习所在那儿不说,单是汇聚的像桃花坞木版年画等非遗传统手工艺就够抢眼的了。 ”

    在龚平看来,桃花坞地区的整治改造是有别于其他历史街区改造的,“平江路体现的是原生态民居,山塘街表达了浓郁的商贸文化,而桃花坞地区除了有唐寅故居外,还有一张宝贵的非遗名片。 ”龚平介绍,桃花坞地区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原生地。如今桃花坞地区虽然还有不少传统工艺美术的业态,但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品牌。“这些传统手工艺不少已经进入市、省、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他地区都是难以比拟的。 ”龚平表示。

    “现在修学游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整治好的桃花坞地区完全可以走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之路,打造出非遗修学游。 ”龚平介绍,修学游是指由学校或者学生自己组织的修学旅游活动。此种旅游模式有别于单纯的风光景点游玩,而是将学习与旅游融为一体。在发达国家,修学游十分盛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修学游虽然刚刚起步,不过已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到桃花坞地区,可以在昆曲传习所学唱昆曲,也可去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学学年画的制作。 ”龚平表示,这两个非遗学习项目结合在一起,整个中国也只能在桃花坞地区得以实现。·代表委员献策徐玉麟:传统工艺优势应放大

    “历史文化丰厚的馈赠要好好挖掘,传统工艺聚集的优势更应该发扬光大。 ”市政协委员徐玉麟在今年市两会期间曾提出关于保护和宣扬桃花坞地区历史风貌的建议,如今桃花坞地区综合改造即将开始,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份建议能够得到如此重视。

    徐玉麟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在他的记忆中,孩提时代身边就有很多长辈和亲朋把玩玉雕、核雕,“我的母亲还会刺绣呢! ”徐玉麟告诉记者,早些年他一直在北京发展,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得十分迅猛。回到家乡后,徐玉麟因为酷爱工艺美术作品,时常要去找寻一些散落在民间的工艺美术大师。由于每一次的找寻都要耗费大量精力,他突然冒出了念头,“为什么不凸显桃花坞地区传统工艺的积聚优势,让人们在想购买工艺品时第一时间就会来到桃花坞呢? ”2007年下半年,徐玉麟开始打造桃花坞创意产业园。他当时就明确了一条思路,如果是工艺美术大师进驻,免掉三年的房租。

    “现在已经有十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在产业园里,房租已经免掉一年半了。 ”徐玉麟说,正是在经营桃花坞创意产业园的过程中,他对这个地区以及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现状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徐玉麟表示,他希望在桃花坞地区有一个区域可以集中展示苏州及周边地区传统工艺,涵盖玉雕、刺绣、漆器、制扇、制壶、瓷画、石雕等各个传统工艺门类。此外,桃花坞不仅可以让苏州传统工艺在这里形成集群优势,还应将天南地北的中国文化精华吸引过来,甚至可以包容现代工艺美术的前卫精华。

    “桃花坞大街的灵魂是唐寅,形象是木版年画。 ”在徐玉麟看来,桃花坞地区的这些文化元素串联起来完全可以打造一个整体的文化品牌。依托区域内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和北寺塔,向西进入桃花坞大街,体验苏州传统工艺,听流传至今的唐伯虎风流韵事,形成一条传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