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成巷:宋朝词人的苏州情事

姑苏晚报 20101107 26版

■王梦沂

双成巷这条古老的小巷,因干将路的改造早已消逝。但由于我儿时曾在其居住过一段时间,经常会追思起它。双成巷之名据说始于宋朝,听一些老人说,起这巷名是因为在宋时,这里曾经有过一位名妓叫董双成的,故名。附近还有着幽兰巷、花街巷、柳巷等同样暧昧的名称,旧时这一带曾是文人官绅冶游之地。

    曾是文人官绅冶游之地

    其实苏州的街巷,神秘得令人向往,尤其是那些以花草为名的小巷子:幽兰巷、丁香巷、桃花坞、莲花巷、水仙弄、花街巷,柳巷……走在这样的街巷,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寻花问柳”四字。“寻花问柳”最早字面上意思,是指寻访春天的景色。但古人喜用花和柳来借指美女:花容月貌、如花似玉、花枝招展等;因那柳枝的飘摇轻灵,就用来形容女子的腰肢如柳腰等。到后来“花柳”另有所指了,“花”既是美女的代称,还表示了同妓女有关的事物,如称妓女为花娘、花旦,妓院聚集之地为花街、烟花巷等;“柳”也有这种意思。古代诗文中,“花柳”就常借来指烟花场所。烟花地沾染的疾病也称作“花柳病”。因此“寻花问柳”也就有了非正常男女关系的意思,在古代就是狎妓宿娼。

    苏州出名妓,历史上有真娘、心奴、薛素素、董小宛、甄金莲、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赛金花等名妓。在清代早中期,各地妓女妆束还以摹仿苏州为荣。清末,有好此道者还专门撰写《八埠艳语》:“妓家分南北帮。南帮活泼;北帮诚实不免固执。南帮应客,周旋极殷,如论风头,则非北帮可及。 ”甚至于当年在北京上海等地,还出现了没有苏州头牌就不上档次,家家青楼学吴语的奇怪景象。

    宋时苏州的花街、柳巷、双成巷一带,有许多妓院,花街东面的那条幽兰巷,宋时就称作勾栏巷。“勾栏”原是娱乐歌舞之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因戏棚内设有若干勾栏,故称。明代以后,却把妓院叫做了勾栏。后来才根据谐音改称幽兰巷。幽兰巷与附近的花街巷、柳巷,皆为旧时官绅权势人物放荡冶游之地,相当于现在的红灯区、夜总会。明代时这片红灯区南面,是苏州府衙门和道台衙门的所在地,是苏州最高的行政机关。尤其到了清代,官吏狎妓盛行。京城和外地来苏的官员,以及到两个衙门办事及谋取官职的人员,大多在附近落脚。为此,这一带商店林立,百货杂陈,车来人往,热闹非凡。于是,在“行政机关”后面的几条小巷内,相继开设了旅馆和妓院,以招徕客人。那些有钱的达官贵人,每到夜晚,进入妓院,狎妓玩乐,灯红酒绿,笙歌彻夜,而且还有雅称——“寻花问柳”。慢慢这两条幽深的小巷,便有了自己的巷名——花街巷、柳巷。

    真有“双成”这位女子?

    从资料上查得“双成”的典故,说双成是神话中的仙女,倒也姓董,不过她是西周时代钱塘江畔的一位绝色美女,是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仙子,本和苏州没有关系。宋代有位道士曾在西湖附近挖到过一块奇妙的铜牌,上面残留着隐隐约约的文字:“我有蟠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 ”董双成怎么可能到苏州来做妓女呢?

    苏州倒出过一位名妓叫董小宛,不知和她有没有关系?董小宛原名董白,明天启年出生在苏州半塘河畔,董白天生俊秀灵慧,只因家境不幸,应别人的引荐,到了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但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不肯任凭客人摆布,鸨母对她冷嘲热讽,董小宛郁怒之下回到苏州。可家中母亲病重,债主也上门催债,董小宛只好重操旧业,到半塘的妓院卖笑陪酒。这时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公子就是冒辟疆。冒辟疆辗转苏宁,终于在苏州半塘与小宛一见钟情,赎其身并娶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就以“双成”称呼小宛,也许是将她比喻为西王母的蟠桃仙子?

    宋朝词人吴文英有首关于苏州情事的词《解连环》,也提到过双成:“暮檐凉薄。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这首词是吴文英寓居苏州时,在其恋爱悲剧发生之后作的,词中抒发了作者的忧怨之情。近代的词家们根据吴文英的词作过许多分析,推断他在苏州有一妾,后被遣去,不知那位女子是否曾住过双成巷。在这首词中,可以确认那位女子并非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妾,应为一位能吹凤笙的民间歌妓。他们的爱情是以凄美的悲剧告终的。但吴文英对她的情感真挚深厚,可从他词作里的无尽哀怨可以读出。词中的“故人”即指所钟情的那位女子,“双成”即以仙子借指故人。双成在梦中远去,凤笙之音渐渐消逝。词人是属于那种情感缠绵的人,应该是吴文英这类的文人骚客,因怀念“双成”这样的故人,才将苏州这条小巷命名为“双成巷”的吧?

    曾经有座观音庙

    在双成巷、幽兰巷口,民国之前有过一座百善桥。桥是苏州一大特色,与河道同步存在的。在南宋《平江图》上就绘有城内桥梁295座,明末《苏州府水道总图》里桥梁达到329座。我曾在一张民国的老地图上看到,百善桥及附近的马禅寺桥、太平桥、西馆桥等都标绘在上,这说明苏州的桥多得不得了,尤其是这种深巷里的小桥。

    儿时我就猜想,那里应该有过桥。因为从幽兰巷走到花街巷,需穿过双成巷口和西美巷,这段路不长却有点奇怪,其阔度比一般小巷要宽,不像幽兰巷、花街巷那样很窄,屋檐挨着屋檐,且路的中段高,东西两头低,就像桥坡一样,“桥”面是凹凸不平的石子路(我姑且仍称其为百善桥)。记得那时“桥”东有一爿烟纸店,“桥”西头有一家老虎灶,我们经常过“桥”去泡开水,印象最深是路旁的墙角经常晒着一排马桶。

    百善桥下那条河,也在老地图上清晰地绘着,在西美巷和双成巷、牛车巷之间。但我儿时在那儿玩耍并没看见有河,西美巷和双成巷之间,都是房屋建筑。现在回忆起来,那些房屋都不怎么古典,和苏州一些古宅老屋比起来,相对新一些,或者简陋些,应该是填河以后建造起来的吧。唯一显得古朴深远些的是百善路北的那所民办小学校,记忆中有个很高的门槛,灰墙斑驳。听大人说,那所小学校原是一座庙,解放以后才改成小学的,还传说里面有白狐狸精,常在晚上出现,所以吓得我们晚上从不到那学校门口去玩。

    百善桥地图上有,桥旁的庙却没有记载,后来干脆拆得一干二净。但它到底是座什么庙呢,这疑问在我心里盘旋了有近四十年。前不久,我无意中在一篇毛凌云居士续编的《观音灵感录》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行善得子、许愿即孕。唐湘清居士……喜研佛学,民国卅六年秋应苏州妇科名医王慎轩老居士之邀,往苏州兴办佛教慈善教育文化等事业,任慈风义务中学教务主任,及佛光义务诊疗所医务,兼办佛学图书馆。次春妻患妇科病,医药无效,经王诊治,认为孕育无望,母以独子久婚不育而焦急。闻苏州百善桥观音庙观音菩萨灵感卓著,香火兴盛,遂于三月间恭往烧香祈祷,并许愿云‘倘在三个月内妻能受孕,当于得子后送一镜框,并作一文发表于佛教刊物,宣扬观音灵感。 ’果于六月初受孕,卅八年三月初安产一男……”

    原来百善桥旁那座庙是观音庙。从位置上看,这庙跨河建在桥北侧,庙门就开在桥上。在古时,桥屋一体不是没有,在绍兴的柯桥镇,就有一座庙与石桥组合的廊桥——信公阁。现在苏州的平江路上也还有这样一座桥——雪糕桥,东西向的桥北侧,就有一房屋依架在石桥梁上,跨河而建,形成桥屋一体的廊桥景观,非常独特。

    双成巷的时光懵懂而悠久,曾经在江南烟雨中撑着伞,走过湿润的石子路去上学,鞋子嘀嗒、嘀嗒敲击着路面,仿佛就在两边院墙和古庙之间回响,说不出的怀念。双成小巷已经没有了,旁边两条风流旧巷,也已找不到任何遗留的烟痕粉迹,都保留得静谧而干净,粉墙院落、黛瓦小楼,连街面也宽阔了许多,偶见墙头翻出青竹梢和葡萄藤,仿佛叙说着曾经的胭脂繁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