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修复快与慢的理念博奕——“平江路何以成为中国经典”系列报道之一

姑苏晚报 20090927 03版

■简平、沈红娣

总策划:詹刚 撰稿:本报记者 简平 沈红娣 摄影:张健

    编者按:今天,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牌子挂上平江路。平江路,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挂上这个牌子的其他九条名街,如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青岛八大关、哈尔滨中央大街……大部分是早已名声在外的成熟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这样评价平江路:历史文化名街应该具有三个要素,保护历史的真实遗存,保持外观的历史风貌,维护生活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平江路最能体现苏州前街后河的典型风貌,它的保护整治过程是严格按照这些思路进行的。

    平江路的获奖,与其说是一条街,更不如说是一个街区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展示,见仁见智。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越是保护越是稀少,现实往往与主观努力的方向背道而驰。在这个背景下,平江历史街区自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绝对保护区以来,寂寞守望23年,不为短期的经济利益驱动,也不为数字政绩迷惑,坚守着自己的传统。 23年来,苏州的领导、平江区的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和展示的原则一直保持不变。2003年开始,平江历史街区小心翼翼地开发平江路,称为“实验段”。6年来,他们破解了“快与慢”、“新与旧”、“文与商”、“动与静”这4个全国性的难题,终于在2009年成就了中国经典。今天开始,我们将连续刊发4篇通讯,就是试图揭示这种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热潮兴起,城市中的旧区老街大片大片消失,传统文化也随之面临生存危机,城市正在渐渐失去个性,呈现千城一面、百屋一貌的趋势。为了避免城市失忆的尴尬,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然而在全国各地打着保护传统旗号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快与慢却成了地方政府最难把握的难题之一:过程缓“慢”——很难出政绩,“快”——则受资金、理念条件等因素限制不能一蹴而就。而守住了千年历史“一角”的“平江经典”则破解了“政绩观”难题,证明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不能用“快”注解一切。多年来,无论是市委市政府,还是平江区党委政府,顶住压力,沉住气,在自己的保护、传承、展示利用中很好地把握了快与慢的关系,破解“政绩观”,平江历史街区保护的实质是科学发展观。

    千年积淀:一份厚重的遗产

    苏州城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吴王之托,“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 ”而地道的苏州人心目中,却是“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时光流逝千年,当人们拂去由南苏州知府李寿朋1229年绘制的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图——平江图碑上的尘埃时,则惊奇地发现在姑苏城的东北隅,竟然在平江路沿岸有这样一个街区如此完整地保留着双棋盘城市格局和传统的生活风貌。

    平江河被喻为姑苏市井生活“中轴线”,在曲径幽深的街巷之中,一幢幢粉墙黛瓦的老屋旧宅鳞次栉比,园林、古树、古井及牌坊门楼散布其间,加上城河城墙,古城风貌的基本要素在平江历史街区内一一具备,而且相当集中。街区内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耦园,文物保护单位10处,控制保护建筑43处,并分布着多达10余处的著名博物馆群——这里旧时为苏州城内名门富户聚居地,街区内众多的深宅大院不仅建筑精美,更是历史的见证,以无声的语言,记载了城市的沧桑变迁,“历经千年,不是一朝一夕积淀而成的。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平江路历史街区风貌整治与保护公司董事长曹勤良将平江路之所以能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第一功臣归结为“老祖宗的遗产丰富”。而正是因为千年积淀的厚重,每动一处都要慎之又慎——拆起来容易,但一旦证明是错误的,这些遗产不能再生。这也奠定了整个历史街区保护“慢”的基调。

    当机立断:给街区风貌撑把“保护伞”

    然而许多建筑却等不及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平江历史街区的风貌有所损坏,主要是人口过密,古建文物损毁严重,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内部环境十分脏乱。更为令人心疼的是,许多很有价值的建筑都被派上了莫名其妙的用场:状元府是环卫站存放扫地工具的场所,楠木厅是工厂的仓库,大户人家的深深庭院变成了众多人家的大杂院……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院落里出了与古建筑风貌相悖的违章建筑,一些有价值的建筑构件被人为破坏。

    为了街区风貌不再受到破坏和侵蚀,苏州市和平江区各级政府领导当机立断,在无法实施保护细则的前提下,先给街区风貌撑起一把“保护伞”。 1986年,在专家组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要求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规划中确立了一城二线三片保护范围,其中就包含着古城核心保护区——平江历史街区。

    划定了保护红线后,散落其中的“碎片”纷纷被挂上了“控保建筑”的牌子——在后来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这些古建筑得以享受“准文物”的待遇,事实上就在这20年间,国内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却大多没有躲过旧城改造引发的大规模拆迁劫难。

    23年守望:诞生一个中国经典

    从1986年划定平江历史街区为古城保护区到2003年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启动,中间历经17年,这个过程中平江历史街区反复“磨”的是一部尽可能全面完整的规划图,仅阮仪三教授主持下的同济大学国家历史名城研究中心,就先后做了4个规划。 1997年8月,在苏州市建委和规划局的主持下,在全面总结、吸收前阶段研究和规划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编制完成了《苏州市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2003年2月,市委市政府投入近2个亿先行启动平江路环境保护整治,并确定了平江路先导试验区。“动迁”是“老法师”、平江路历史街区风貌整治与保护公司第二任董事长孔繁润跟记者说话时几次强调了的一个词——拆迁推倒重建容易,动迁是把居民迁出去,但房子还需利用,这个难度少说也增加了一倍。几个可以为此佐证的事例是:没有现成的法律支撑,2003年保护工程启动,搬了7年,475户动迁户至今仍有81个“钉子户”,正在走法律程序。而迁出475户,为的是将密集的人口进行“松动”,留住人间烟火,这里才是一座“活城”。

    改造的过程相当的漫长,长到附近的居民不少人失去了耐心。对改造实施者来说,2005年是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平江路历史街区风貌整治与保护公司副总经理黄彪回忆说,那个时候山塘街、周庄等古街古镇风生水起,签约的商家纷纷开张。而迁出去的居民看到老宅空置不用,质疑声此起彼伏,保护所需资金巨大,来源少投入多产出慢,修复工程期很长,入驻商家也在抱怨政策扶持、宣传造势不够……种种质疑声把他们推到风口浪尖上。

    无论外面世界多么浮躁,但他们心里清楚——他们的步调只能慢,慢慢地磨。平江路依然寂静无声。

    平江历史街区用23年的耐心守候留住了一座城市发源地的文脉,需要一种科学、冷静的审慎态度,更需要历届领导的统一思想。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