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地区:迎新文化“重生”

姑苏晚报 20100607 12版

■张健

本报记者 张健

    说起桃花坞,不能不提唐伯虎。这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36岁时就在此筑桃花别业,署额“桃花坞”,他的后半生也在此度过。但他可能没想到,时至今日,他的故居遗址,已破落不堪,远非当年的雅居小筑。而用来纪念他的唐寅祠内,也已经没了关于他的文物。这两处地方已被民居分割,不仅破旧,而且杂乱无章。

    但唐伯虎的名气实在太大,每年还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游客们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来不知道,来了就后悔,这里除了片瓦块木还能依稀辨别外,已无全貌可观。唐伯虎故居外美丽的双荷花池和凉亭,也只能靠着记忆追溯到30年前才能“看”到。

    再看看费仲琛故居(宝易堂)、谢家福故居、曹沧洲故居(务本堂)、陆润庠故居、永丰仓船埠等18处市控保建筑,它们中的不少,命运与唐伯虎故居相差无几。

    再说说桃花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这里曾拥有50多家传统手工工艺作坊和店铺,有桃花坞木刻年画、刺绣等18种传统手工艺品。自明清、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的公所、公会、店庄、厂(社)先后共有47家汇聚桃花坞。目前红木雕刻、玉雕、漆器、制扇、苏式灯彩、民族乐器等一大批原生态手工艺作坊仍广泛分布在桃花坞地区的大街小巷中。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业的聚集地,拥有大量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

    2007年,平江区就专门制定了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将桃花坞地区作为该区七大服务业集聚区之一,并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四年后的今天,桃花坞地区终于等来了“春天”,实施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后,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将被打造成吴文化的重要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古城旅游的新亮点。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