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曾是个诗意的名字 应打造成古城美街的象征

城市商报 20100121 2版

■王东来、奚晓平、施晓平

□商报记者 王东来 奚晓平 施晓平

    人民路,北寺塔下,向西一拐,便是桃花坞大街。

    这条有着诗一般名字的街巷,还因为一个名人而广为世人传道。风流才子唐寅,因为他的仕女图,因为追舟点秋香的故事,几乎成了古城苏州的象征。

    然而,走进如今的桃花坞大街,真还寻不出什么诗意的感觉。宽窄不等的街道,让违章停放的车辆以及无证摊贩闹得更是举步维艰。上空是纵横的电线,脚下的石板路已是坑洼不平,两侧的店面则集合了农贸市场、五金装潢店、修车铺、甚至黄沙水泥等建材批发销售点大大小小各种门类的店铺摊位,显得杂乱无章。

    可惜了,这条承载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元素的古街巷成了这副模样。市政协委员徐玉麟在《关于保护和宣扬桃花坞地区文化历史风貌的建议》的提案中痛心地说:这样下去,桃花坞的历史和文化将化为历史书本中的一段伤感文字、一张老旧的照片……他建议,把桃花坞地区打造成一处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收藏购物于一体的街区,多方面地满足中外游人及苏州市民的文化需要。

     曾经精彩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吴中才子、书画大家唐伯虎一首《桃花仙人歌》,让唐宋时期遍植桃树的桃花坞名扬四海。明清直到民国时期,这里一直是苏州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留下众多的历史古迹。

    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古城传统风貌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区域内文化遗存星罗棋布,特别是集中保存了一批有关唐伯虎(唐寅)的古迹,诸如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唐寅故居遗址、唐寅祠。朴园、桃坞中学旧址、昆曲传习所旧址、五峰园、泰伯庙、曹沧洲故居、文山寺等一批古园、古寺、古建筑和名人故居,也被纳入了各级文物保护范畴。

    也有进展

    可惜见点不见线

    平心而论,桃花坞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最抢眼的当数利用原新光丝织厂厂区建起的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经过近两年的打造,这里吸引了众多传统工艺商铺作坊,涵盖玉雕、刺绣、漆器、制扇、制壶、瓷画、石雕等许多门类。当然也有广告策划、动漫、医疗、电脑等现代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很有希望发展成在整个苏州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相当影响力的传统工艺聚集地。

    幽雅的古典园林朴园,目前已辟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里面设有珍品陈列、流程演示、实景展示等空间,藏有大批珍品年画,通过建立传承人制度来保护好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三馆”——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和名人馆于去年底已经结顶。这些苏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与桃花坞大街相邻。相信今年10月它们如期落成后,将为桃花坞加分不少。

    可惜的是,目前的开发依然是见点不见线。试想,当我们带着客人穿过杂乱不堪的街巷去寻访藏在深处的参观点,不住的解释好东西就在这里面,将是何等的尴尬。

    委员设想

    重塑小桥流水古风

    能不能拆除南面小部分民居,把民居后的桃花坞河露出来,空地可种些桃树,使游人感受到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能不能让工艺特色走出创意园?一方面将长城电扇厂厂区也改为文化创意园,并以现代艺术为主和桃花坞创意园以传统为主相呼应;桃花坞大街沿街三线全部入地,沿街的店面进行苏式改造,进而建成一条特色工艺购物街。前店后坊,形成气候。

    说到底,最让人神伤的是日渐破败的唐寅故居,这里本该是桃花坞最大的卖点,如今却成了杂乱的民居。能不能尽快将唐寅故居整修完善,对外开放?

    徐玉麟委员设想,北寺塔下,桃花坞主出入口立一牌坊,牌坊上桃花坞三字用的是唐寅手迹。入得街来,赏苏州传统工艺,看小桥枕河人家,听流传至今的唐伯虎风流韵事,形成一条特色鲜明的苏州传统文化特色旅游街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