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立农业学堂

苏州日报 20101112 C第03版

■郑凤鸣

1913年,选址阊门外下津桥西园路中段,在76亩屋基荒地上,于4月破土动工的官立农业学堂,在全校学生参与建校劳动的努力下,于1914年6月新校舍主体工程竣工。校门内正落前排为办公室,后排为教室;东落前排为平房作教师住房,后排为楼房,供学生自修及住宿。至今保留完整的为原校门内正落前排主体建筑。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是私塾,二十世纪,尤其是“五四”以后,思想文化的变革异常迅猛。作为“五四”文化的主流,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自由知识分子引进了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用以对抗和更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价值。

    据《苏州市志》载,民国元年(1912),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公立由政府开办,私立由私人集资、同乡会集资、同业公会捐款、社会团体拨款、慈善机关募金、外资津贴、寺庙出钱等开办。苏州共有学校162所,其中省立1所,县立134所,私立 27所,学生8475人。

    今西园路279号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学院前身是苏州官立农业学堂。

    据《吴县志》等有关资料的记载:官立农业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苏州府知府何刚德设立,当时的校址在盘门内小仓口。民国元年(1912)官立农业学堂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首任校长王舜成。 1914年11月全校学生迁入新址上课。 11月11日为建校纪念日。

    抗战时期农业学校曾被日军强占为营房而停办,1946年复校,更名为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建国后,学校定名为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 2001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校址自1913年至今未变。

    官立农业学堂创立之初,就曾设置桑园和果园,聘请留洋学成归来者任教。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时,设农学、蚕学二科。 1919年在全国首创园艺专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实用园艺、城镇规划与绿化等专业。 1924年,苏农又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庭园学和观赏树木两种科目。

    在历史的进程中,苏农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的王太乙,是中山陵园艺建设的最早主持人;唐志才在《改良农器法》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改良中国农器、引进西洋农业机器的主张。首届蚕科专业的孙本忠,培育成功了我国第一个黄皮蚕种;第七届蚕科专业的曹治孙,首创了防僵粉。 1896年在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任教员的费耕雨,在1924年春担任了浙江昆虫局首任局长。曾任苏州农业学校教员兼农场主任的顾复,培育成功了出粉率高的“锡麦1号”。

    现今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今非昔比,占地总面积扩大了17倍多,建有多媒体教室、实验(训)室、院内外实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图书馆、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室内外体育场地、影视厅,以及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合作设立的职业技术鉴定点。近几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单位”、“全国花卉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并被设为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学院与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国外10多所学校缔结友好关系。先后派师生出国研修、考察、学习;接受法国、荷兰、意大利学生来院研修,接待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来访。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