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巷:张一麐中了三个举人

姑苏晚报 20100725 26版

■王梦沂

王梦沂街巷档案

    长春巷,位于吴殿直巷北,西起养育巷,东接金太史巷。长春巷6号,当年为气派十足的全浙会馆,供浙人商讨事务,祭祀演戏、同乡联谊等活动,会馆内设有精美的古戏台。曾留有清江苏巡抚陆元鼎的楹联:“自来阖闾故城,记由牧令拥节麾,廿余年宦迹驰驱,不出大江南北;何必沧浪胜地,从此少欢联觞咏,十一郡人文荟萃,无分全浙东西。 ”

    小巷深处保留着昆曲薪火

    长春巷内的全浙会馆,曾是昆曲薪火的保留之地。

    晚清时,昆曲曲高和寡、提倡乏人,各地大都不再风行,独剩江南地区有人吟唱。而江南的昆曲人才,大都集中于苏州,苏州成了昆曲荟萃之地。而昆曲的传承,苏州的昆曲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以前所有的昆曲班,从聚福班、全福班,到仙霓社等,没一个不在苏州成立,演唱班中伶人,也都是苏州籍贯,苏州人能唱昆曲的为各地之冠。但是清末民初,昆曲已成了强弩之末,衰颓不堪。如不是昆曲班在那里苦撑场面,为后来的昆曲传习所保留薪火,昆曲就差一点如广陵曲散,成为绝响了。

    清末时期,标志昆曲复苏的苏州昆曲班(初为高天小班),最先开演于中衙前(现景德路中段)。班中人才济济,俱为当年昆曲的优秀伶人。所演之戏也甚齐全,《一文钱》、《焚香记》、《跃鲤记》、《翡翠园》、《长生殿》、《鲛绡记》、《红梅记》等,均有整本。开演后大为观众欢迎。但后来高天小班的班生病死,主持乏人而解散。辍演数月后,方由作旦(娃娃生)陈聚林发起,另组昆曲班,将高天小班里原有伶人,一概罗致,取名“聚福班”。可是没多久,清西太后哀诏下布,停止了笙歌欢乐,聚福班不得不解散,伶人各谋生计,昆曲盛况又一落千丈。又由曲家程藕卿、徐益生、程练秋、王蔚伯等发起,招集以前聚福班伶人,先在青阳地开演,后又曾分别选定城内镇抚司前老郎庙、观前旗竿里作为戏院。并于宣统元年将“聚福班”并入了“全福班”。直到清末鼎革,全国军事紧急之时,因没人再有这闲情逸致,全福班暂告辍演。至民国初年,再度经曲家提倡,借定长春巷里的全浙会馆,招集了硕果仅存的几个昆班伶人,恢复了全福班。

    位于长春巷的全浙会馆,戏台既宽,坐位亦多,爷台(业余的清客)客串,经常在此举行。但这时的昆曲,已大伤元气,入于没落途径。所有的曲本,大半失传,已非昆曲本来面目。只有爷台们所组织的几个曲社,在长春巷里唱唱。到了民国四、五年,全福班中的伶人,老的老、死的死。剩余的沈月泉、沈斌泉、丁兰荪、尤彩云几人,在那里硬撑,给人教曲度日。一度兴盛的昆曲薪火,奄奄欲熄。一些喜爱昆曲的人士,忧心忡忡,都思谋为昆曲寻找出路。

    1921年秋,由苏沪曲家的共同努力,组织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戏剧教育机构——昆剧传习所。鉴于长春巷全福班的老伶工年老力衰,后继无人,大家集资在苏州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聘请苏州道和曲社的孙咏雩任所长。先后延请了全福班的沈月泉、沈炳泉、高步云、许彩金、吴义生、尤彩云等为教师。招收清贫子弟为学员,教唱昆剧,并提供膳宿。学员名字中间均有“传”字(寄予了昆剧薪火相传的厚望),通称“传”字辈演员。培养出了周传瑛、施传镇、王传淞等一批昆剧演员,这批“传”字辈演员对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国家危亡之时,昆剧还是不可避免地继续没落。解放后,昆剧终获新生。1956年周传瑛、王传淞演出的昆曲《十五贯》,轰动一时。苏州昆曲班和昆剧传习所,为昆剧这一古老剧种的沿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否则,我们现在恐怕只能在戏本和工尺谱中了解昆剧了。

    住有苏州士绅张姓俩兄弟

    长春巷曾住过著名的张姓俩兄弟:张一麐与张一鹏。父亲为正定知县张是彝。兄弟俩均是苏州著名的士绅,吴县人,兄曾任袁世凯的大总统府秘书长,退职闲居在苏时,俨然为士绅之首。弟是前清举人,一向在苏州经商及办慈善事业。两人的不同之处是,兄是书生,关心地方文化;弟喜揽事,好出风头。当年,哥住在长春巷南隔壁的吴殿直巷;弟则住在长春巷26号里。

    哥哥张一麐(1867~1943),字仲仁,曾为袁世凯亲信幕僚。一麐勤奋自律,经常买书自修以补学力不足,月薪六十金未尝求加一文,一年之中没对幕主提任何要求,往往别的幕僚都入睡了,唯独他还在灯下刻苦用功。这种任劳任怨的作风被袁世凯看重,遂成为袁世凯的机要秘书。袁世凯称帝,张一麐百般劝说,说到动情处几乎掉下眼泪。有一次,正副堂会议举行筹备大典,担任总统府秘书长兼政事堂机要局长的张一麐站起来大声发言,陈诉实行帝制的各种危害。在场有位武夫对张怒目相视,差点拔出手枪。幸亏人称老狐狸的北洋灵魂人物徐世昌扯了扯张一麐的衣角,将张带出了会场,才躲过一场灾难。此后张一麐辞去在北洋政府里的职务,与跟随多年的幕主分道扬镳。张一麐是李根源先生的莫逆之交,他与李根源二人在苏共同致力乡村教育、营救“七君子”、抗日救亡运动等,赢得了各界爱国人士的赞誉。张晚年定居在苏州,抗战期间曾出任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素以持论公正著称。长春巷北的救国里,就是由张一麐出资建成,时值“九一八”事变,故名。张一麐于1943年10月病故。

    弟弟张一鹏,(1871—1944),光绪举人,任过蔡锷的秘书,曾是苏州最富的士绅。位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北的中山堂(该地的弥罗阁被毁),就是在张一鹏倡议下,在废墟上建成,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据传他与陆锦燧(凤凰街陆家,其哥张一麐曾在该宅教读)把张一麐两篇在书院考试获甲等的文章,夹带进考场,恰巧题相同,便各抄一篇缴上去,榜发俱中,故苏州人有张一麐中了三个举人之说。张一鹏曾于1898年创设苏州人自办的第一个新式小学堂——唐家巷小学堂。后随着供职于袁幕的一麐入京,有时外出狎妓,为兄所悉,一麐甚怒,举起旱烟筒把他额角打破而流血,兄弟相抱皆哭。袁世凯闻声出问,得知缘由,便以官费派一鹏去日本法政大学学习,与汪精卫、胡汉民是同学。归国后历任地方、省检察厅长,北洋政府代司法总长。后来辞官到苏沪两地做律师,曾任上海律师公会会长。盛宣怀死后,他为盛家遗属分析家产,就得了律师费三十万元。一鹏虽就职于上海,在苏州长春巷26号仍有老宅,常回家住住。长兄如父,张一鹏在家相当敬畏自己的兄长,每次回苏,必按日恭恭敬敬地到其兄处问候起居,知兄家贫,还按月送零用钱。苏州沦陷时张一鹏留沪,1944年出任伪司法行政部部长,上任不久后去视察监狱,因感染斑疹伤寒而卒。

    张一麐在吴殿直巷的故居早年毁于一炬,张一鹏在长春巷的老宅也已湮没。

    章太炎任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

    民国时期,长春巷内曾有一所私立国医专科学校,由吴地名医王慎轩创办。王慎轩师从于丁甘仁、曹颖甫、恽铁樵等,1924年迁居苏州悬壶应诊,以女科著称于江浙沪。 1926年创办“苏州女科医社”,1933年改为“苏州国医学社”,初设阊门内专诸巷。苏州国医社建立一周年出版纪念刊,章太炎先生为纪念刊题写了刊名。 1934年苏州国医学社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并迁至苏州城中的长春巷内,特聘章太炎先生任名誉校长和研究院院长。

    章太炎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学问精深博大,涉及音韵文字学、经学、诸子学、史学、文学、哲学、佛学等方面。太炎先生在医学上的造诣与建树,则鲜为人知。其实太炎先生与医学有着密切的因缘。其祖父章鉴,自学成医,医术高明,太炎先生从小就很崇敬他;父亲章浚,承其父业,也好习医;长兄章籛,继承家学,医术在章氏三世中最高。太炎先生从小在祖父、父亲和长兄的影响下,埋下了医学爱好的种子。二十三岁时,随汉学大师俞曲园先生深造。俞曲园先生不但擅长治经,对医学也有很深造诣,更深深影响了太炎先生,为他今后的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太炎先生在医学上的成就,为许多中西医名家所肯定。著名国医恽铁樵先生说:“太炎先生为当代国学大师,稍知治学者,无不仰之如泰山北斗,医学乃其余绪,而深造如此,洵奇人也”。 1936年的《苏州国医杂志》(苏州国医学校校刊)分别载有陆渊雷的《章校长太炎先生医学遗者特辑》,称太炎先生医学是“发前古之奥义,开后学之坦途”;章次公的《章太炎先生之医学》,说太炎是“先生于医,是以不求偏物,立其大者,立其小者,语必征实,说必尽理,所疏通证明者,而皆补前人所未举”,可以“悬之国门”。1932年,太炎先生赴苏讲学,34年正式迁居苏州,创办《制言》杂志社和章氏国学讲习会。这时苏州国医社改为苏州国医学校,并创办苏州国医研究院,校长为唐慎坊先生。太炎先生定居苏州,使苏州医界甚为欣喜,故聘太炎先生任名誉校长和研究院院长,太炎先生慨然允任。

    苏州国医专科学校,校制为四年,三年课堂教育,一年临床实习。学校设有中医、西医、普通课三种。是一所较有影响的国医学校,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住在长春巷内的居民,常常听到从国医学校校园内传出的阵阵校歌:“山明水秀,古吴之邦,吾党夙多俊良。创立医校,栽培后进,共把学术阐扬。溯国医,肇歧黄,治疗成绩昭彰。愿吾同志,努力研讨,为国为校争光。 ”章太炎先生更是定期到长春巷为师生们讲学,关心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还为学校题写了“诚敬勤朴”四字校训,深受师生爱戴。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先生溘然长逝。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国医学校被迫停办。

    诞生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

    长春巷虽名“长春”,旧时却没有丝毫的春意。当年国民党政府的警察局,就设在长春巷内。

    苏州是在光绪29年始有警察机构的,初名为“苏省警察总局”,宣统时为“苏省巡警道署”。辛亥革命爆发后,改组成苏州警察厅。民国16年,国民革命军进驻苏州,废苏州警察厅,一度改为苏州公安局。民国19年5月,苏州公安局撤销,并入吴县公安局。民国26年,吴县公安局改称吴县警察局。民国27年,日伪维新省政府在苏州成立,吴县警察局改称吴县警察所。民国34年10月,国民党接管吴县后,废伪江苏省会警察局、伪吴县警察局,复建国民党吴县警察局,局址仍设在长春巷内。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7日,苏州解放。与解放大军一起南下苏州的,有一支公安大队,他们的使命是到达苏州后在公安部的统一领导下,全面接管国民党吴县警察局。《苏州文史资料》记载,“4月30日下午,马陵以军管会督察处长的身份带了几十名干部和一个手枪队,到长春巷接管吴县警察局本部机构,警察局长吴冠欧提前集合了局机关100多名警察列队等待,并准备好了人员花名册和各类物件清册,马陵对列队的旧警察进行了训话……接管了旧警察587名,机枪1挺,短枪190支,步枪245支,子弹16686发……”

    1949年6月5日,长春巷内原国民党吴县警察局门口,换上了一块崭新的牌匾:“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

    曾经是苏州印刷一条街

    上世纪50年代起,苏州有二十多家私营印刷所,搬到了长春巷内。 60年代,苏州最大的印刷厂也在已毁的全浙会馆内成立。后又有新的印刷纸品行业加入。长春巷几乎成了印刷一条街。《苏州市志》里,对苏州印刷总厂的前身——地方国营苏州印刷厂有这样一段介绍:“1954年4月组建,厂址在尚书里4号半,1956年22家私营印刷所并入,进行公私合营,1965年迁入长春巷6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市轻工业局,占地面积10038平方米……”如今的长春巷,印刷厂等企业早已搬迁,留下了大堆的残砖和大片的空地,正等待改造。期盼着这条百年老街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的传奇。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