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巷:义昌福从这里起家

姑苏晚报 20100411 26版

■王梦沂

■王梦沂

    宫巷,位于苏州古城最中心,南北走向,北起观前街,正对千年道观玄妙观,南至车水马龙的干将路。宫巷之所以叫宫巷,是因为建于西晋咸宁二年的真庆道院(玄妙观),在唐代曾名紫极宫、开元宫(宋时又改称天庆观,明代更名为正一丛林,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一度改玄为“元”,称“元妙观”,民国始才恢复玄妙观旧称),而此巷北首正对着宫的正山门,故名“宫巷”。

    教堂是标志性建筑

    在宫巷东侧沿街,有一座古朴典雅的西式建筑——基督教堂。主体建筑西向,淡黄色墙面,正立面3间,中辟拱门,左右设券窗,陡坡灰瓦屋顶,山尖浮塑红色十字架,其下为大拱窗。内部高两层局部三层,平面对称。左右相对耸峙四方5层塔楼,上覆四角攒尖红瓦顶,高约20米,正面每层辟拱窗,其中顶层两窗,其余各层一窗,侧面仅四、五层有窗。这座建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教堂,是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继天赐庄首堂之后,在苏州建造的第二所教堂,至今已有130年历史了。当年是先建了一个小礼拜堂,1921年由美国传教士项烈和华人牧师沙定淮改建扩大为乐群社会堂,堂名取之于古文“敬业乐群”,教堂原有大门两重,1934年宫巷拓宽,门面缩进4米多,原来的二门成了如今的一扇大门,改名基督教宫巷堂。

    宫巷堂的使用面积为2458.43平方米,为苏州古城区最大的基督教堂。楼上大堂可容纳300-400人,两边有附房可作办公等用途。三楼跳台可坐100多人,一楼有小礼拜堂、前厅、后厅和若干房间,可用作小型团契聚会,主堂后面留有牧师楼两幢。最早的教牧人员是韩明德、陈子君,1910-1921年有史子锟任牧师,继有殷筱舫、杨奎章,1928年有戴钦牧师。 1934年有毛呤槎牧师,抗战时有赵宗福牧师,抗战胜利后有钱洁身牧师。 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10月宫巷堂修复一新。

    被遗忘的中西书院

    曾经的中西书院,就诞生在这所教堂内。1894年,日本蓄谋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清政府只剩下唯唯诺诺地去签订《马关条约》这条路。割地之大,赔款之多,都是空前;还要开苏州等四个通商口岸。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最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消息传出,举国震惊。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京发动“公车上书”,主张变法图强。在公车上书上签名的,属苏州籍的就有沈恩孚、陈世垣、胡祥爃、曹元忠等七人之多。第二年苏州正式开埠,又在盘门外青旸地划定了日本租界和公共租界,二者合计占地近千亩,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苏州知识界中有志于当世之务者都“争言维新”,认为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为了中国人民的福祉,变革必不可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天,宫巷的教堂内出现六位苏州青年来听讲道,这是前所未有的。当牧师布道结束,听众散场,这六位青年却依旧留在座位上。洋牧师好生奇怪,便走上前去询问。一位青年首先说:“我们是来请你帮忙的。 ”牧师问道:“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 ”又一位青年说:“请你教我们学英语。 ”牧师很惊讶:“你们为什么要学英语? ”他们回答:“日本向西方学习成了强国,我们要振兴中华也要学习西方,首先要懂得你们的语言文字,这样才能读你们的书。”洋牧师爽快地答应了。这位洋牧师就是美国监理公会派到中国来的传教士,中文名叫孙乐文,美国乔治亚州夏山镇人。 1895年11月18日,孙乐文就利用教堂余屋开班上课了,取名宫巷书院。这是监理公会继天赐庄博习书院后,在苏州办的第二所书院。开设课程除英语外,还有国文、算学、自然科学和神学课。学生们参加汉语早祷,读中英文对照的福音书。因讲授内容有中学和西学,所以习惯上也称作宫巷中西书院。

    宫巷的中西书院,标志着监理公会在苏州设学的重要转变,突出点有四:一是招生对象的改变。过去教会学校如博习书院等,因得不到苏州人的信任,只能招收穷苦孩子,甚至是街头的流浪儿入学,年龄一般在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现在招收的都是有志青年,“思想程度已臻上乘之士”,学生的起点提高了。二是收取较高的学费。过去的学生都免收学宿费,还给书籍、衣服等。宫巷书院经费自给,教员的薪水和日常开支,均从所收学费中支出。因为入学者大都属富裕家庭的子弟。三是开始教授英语,这样既发挥教士之长,又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四是加强了与社会上层的联系。孙乐文虽是苏州连环长老司,但基督教是“舶来品”,他又是个洋教士,交往有所局限。现在他转向兼有教育家的身份,增进了他与社会上层的联系。

    宫巷中西书院延续了五年,1899年起,监理公会就和孙乐文策划在苏州办一所大学。1900年春,孙回美国活动,把书院托薛伯赉权理。不久,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薛伯赉溜走,书院因而停办。年底,孙乐文返回苏州,他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利用博习书院旧舍,于1901年3月,在天赐庄创建了东吴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和由美国传教士组成的校董会副会长等职。宫巷中西书院走完了它的路程,逐渐被人遗忘。

    百年老店乾泰祥

    旧时宫巷口,曾有家砖木结构的绸布店,与玄妙观正山门隔街相对,那就是苏州著名的百年老店——乾泰祥绸布商店。它创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当年由周以谟独家出资,刚开始只有一开间门面大小,它的贴隔壁是家大亨布店。民国十一年(1922),周以谟听到自己店内所聘的经理治店松懈,私下又纳妾作乐,花费日糜,于是决意出盘。于是阊门中市介纶绸缎店的职员何颖生,联络悬桥巷协记老板姚君玉,邀好友张琴石、王梅村、朱润生等合股以3.6万银元盘下了乾泰祥,何颖生被推举为乾泰祥经理。为扩大营业场所,他们将大亨布店对面的桂芳阁茶馆盘下,改建为布店门面,又出重金请大亨布店搬入开业,将大亨原址与乾泰祥打通,这样宫巷内的乾泰祥就成了五大开间的门面。 1929年观前街拓宽,乾泰祥再次翻建,拆迁了五间店面,耗资五万银洋建成八开间中西式的三层钢骨水泥楼,一跃而为同业中数一数二的大店铺。底楼设绸缎、呢绒、布匹、鞋帽四个部;二楼设顾绣(刺绣)、时装二个部;并附设弹花工场自制棉絮、棉胎及加工男女服装、珠罗纱帐等。尤其是刺绣业务,在市郊有专门放绣点,富家大户红白喜事所用的绣品,多数选购乾泰祥的顾绣。据说在30年代初,女眷风行绣花红裙,乾泰祥见机瞄准市场需求,每天能售红裙百余条。当年苏州还广泛流传着一句“吃到松鹤楼,着(穿)到乾泰祥”的俗语。

    1937年苏州沦陷,遭到空前浩劫。乾泰祥也遭受了巨大损失,几乎一蹶不振。店主怕战前储户取款,在店门前挂一横幅,上书“五星绸布店”遮人耳目,靠摆布摊度日,一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原来的富户主顾,那时已纷纷逃亡他乡,或入上海租界,或奔重庆山城。因无法经营,不少老职工离店,与他人合伙另谋出路。后来乾泰祥在稍有起色时才重新亮招牌,并以6折向以前储户存款发还本金,这时乾泰祥已失去了昔日的雄风。由于店主何颖生能坚持以“执货不执币”的对策,在解放前的几年里熬过了国民党政府通货膨胀的危机。

    一百多年以来,乾泰祥的经营历史虽几易店主,多次翻建,但其“绫罗绸缎、绡绉丝纱”的经营特色在苏城最为突出:自采原料,自定花型、加工染色,并承制本店购料的男女服装加工。解放初期,由于绸缎呢绒积压,资金匮乏,大股东姚氏后代又热衷投资工业,曾几度申请关店,在职工店员坚持和政府支持下才维持到1954年与国营公司建立经销店关系。 1956年公私合营,并进西中市大丰布店、观西大众布店、瑞和皮货店、太监弄大丰丝绵店,从此乾泰祥获得新生,成为同行中佼佼者。

    1966年,乾泰祥曾更名为苏州市第二绸布店,1967年改名“解放”,1975年又更名“春光”,至1979年才恢复老字号。 1980年乾泰祥获省政府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1981年被列入市商业系统4个扩大自主试点单位之一,先后从青岛、蚌埠、上海、嘉兴、湖州等地直接进货,并与上海章华毛纺厂等10余家工厂建立厂店挂钩业务,恢复经营高中档呢绒、绸缎的传统特色,经营品种达1400多种。1980年以来,年销售额占纺织品供应站零售总额15%以上。 1999年3月,乾泰祥那幢中西式三层的老水泥楼,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在观前改造时被拆除,乾泰祥迁至大成坊口营业。

    义昌福在这里起家

    很多人都晓得苏州义昌福菜馆是位于石路的,却很少有人了解义昌福最早是在宫巷起家的。光绪九年(1883),创始人张金生先在宫巷开办了义昌福,之后才在石路开分号的。张金生出身于常州的一个农民家庭。 14岁时来到苏州,跟随徐如金在虎丘斟酌桥畔的菜店三山馆当学徒。三山馆是苏州当时的名菜馆之一,张金生就在此店拜师学艺,学得了一手红案绝技。满师后,他就到苏州城中的宫巷,摆了一个只有几张桌子的饭摊,起名“义昌福”。由于张的一个姐夫在苏州府台做官厨,经常介绍衙门当差的到义昌福凭票吃饭,十分方便。加上张金生的好手艺,无论烧、炖、煨、焖都十分注重原汁原味,所以义昌福的生意日盛一日,名声慢慢传播开来,张也赚了不少钱,就到石路开了义昌福分号。当年,称石路的义昌福为西号,称宫巷的义昌福为东号,宫巷义昌福也称老义昌福。

    老义昌福曾有一小故事。民国三十二年(1943),周作人到苏州,接待方于老义昌福设席宴请,席间有个插曲,店主人请周作人题字,周便写了古诗里的一句“努力加餐饭”,此为东汉末年相思乱离之歌的最后一句,上款写了“老义昌福主人惠存”。店主人看不懂,不由得小声咕哝:“努力加餐就够了,为啥还要添个饭字呢?”在他想来,这位名流也不过如此,下笔有些欠通。

    义昌福菜肴的传统特色,是典型的苏帮菜:酥烂脱骨、油而不腻、咸中带甜、原汁原味。《吴中食谱》曾记道:“义昌福之鱼翅,亦称擅长。近在城中饭店别张一军,时出心裁,每多新作。如番茄鱼片,咖喱鸡丁,略参欧化,颇餍所好,一时仿而行者几于满城皆是,然终弗逮也。 ”主要传统名菜有:青鱼甩水、蟹粉鱼翅、网包鲥鱼、乳腐炝活虾、蛤蜊汆鲫鱼、蟹粉狮子头、生焐母油鸭、荷叶粉蒸肉,神仙童子鸡、白汤鲜鲫鱼、鸡屑豆腐、南腿炖鸭、鸡油菜心、蜜汁火筒、荠菜鸭糊、松鼠桂鱼、火爆鳝筒,以及美味酱方、烤方、叉烧肉等几十余种。传统名菜“素黄雀”特别受到顾客欢迎,这种菜肴用豆腐衣打结,做成黄雀形状,起油锅煎黄,然后烹调而成,既鲜美又滑爽。最为有名的菜肴是“青鱼甩水”(青鱼尾巴),其肉质肥嫩,色呈酱红,咸中带甜,风味独特。而石路的义昌福则悬出“京苏大菜”、“承办筵席”、“随意小酌”、“应时名菜”四块招牌,因经营有方,独占鳌头。张金生也因有了城内城外两大菜馆,成了行业中的头面人物。

    如今的宫巷,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巷了,宁静雅致、整洁清新的大街上,传统店铺与时尚业态巧妙融合;老字号的朱鸿兴,艺石斋、茶庄和崭新的商务大楼、摩登的生活广场,时尚的肯德基、酒店咖啡馆中西合璧,可谓古风今韵,满街生辉啊!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