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街路:驱蝗猛将谱伟奇

姑苏晚报 20100516 26版

■何大明

 ■文/何大明 图/何勇

    街巷档案

    中街路位于景德路中段北侧,南起景德路,北至东中市。其南段(1-44号)旧称清嘉坊,为宋朝六十古坊之一。“文革”期间,清嘉坊改称“遵义路”。 1982年,遵义路并入中街路,统一为“中街路”。老街旧有猛将堂、姚希孟宅、石梅荪宅、朱长文乐圃等。另有典业公所、尚始公所、江宁会馆等。还有清朝石宅,已列入市控制保护建筑。老街宽约30米,全长677米,为古城内著名的“林荫大道”。

    清嘉古坊扬土风

    中街路的南段,宋朝称为“清嘉坊”。其坊名典出西晋文学家陆机(陆士衡)名诗《吴趋行》:“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 ”清嘉坊为宋朝著名的古坊之一,地址在朱明寺桥北。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载:“按《长庆集》云‘六十坊’,《旧经》所藉如之,后颇随事而有创有易。 ”根据志中记载,南宋绍定二年春,郡守李寿朋重立古坊,将六十坊扩充为六十五坊,其规模更加壮观。无论旧制还是新制,清嘉坊始终名列其中。苏州旧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清嘉坊也榜上有名。观坊之雅可知风化之美,观坊之多可知民居之密。清嘉坊,就是古坊中的经典。

    民国期间,清嘉坊和中街路还是一条宽约二米的弹石小路。如今,经过改造的中街路,风姿更加绰约。两侧人行道上,各栽植一行香樟树。中间绿化隔离带上,各种植一行重阳树。虬干曲枝的重阳树,绿荫如盖,为中街路打造出一条遮阳林荫大道。而老街南段点缀的游廊、山石等绿化小品,又为老街演绎出一条生态景观长廊。

    会馆公所相映辉

    明清时期,阊门一带商市繁荣,商贾云集。各地各行业客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纷纷集资择地建造会馆和公所,作为落脚、贮货、集议的活动场所。会馆多建于明万历和清康熙年间。其最初的作用是“联乡语、叙乡情”,以“祭祀神明,使同乡之人聚集有地。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会馆也逐渐成为商人存货、议事和居住的重要场所。公所多创设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它是按行业集结的,既有外地旅苏的,也有苏州本地的,还有按同籍同一行业组成的。有的为商业行帮,有的为手工业作坊。它是同行中办理善举,议定行业条规章程,实施行业管理的组织机构,类似如今的行业协会。

    中街路上,过去有一座会馆和两座公所。江宁会馆,在中街路49号。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江宁(今南京)商人共建。同治十年(1873年)重建。 1954年用作居委会办公场所。 1958年被工厂使用,旧建筑全废。典业公所在中街路16号,为典当行业所建公所。它是苏州商业繁荣的一个佐证。旧时,典当方式分为“典、当、质、押”四种类型。它们以资本多寡、利率高低和期限长短加以区分。典者,资金雄厚,收押物品范围最广;当者,经营范围大致与“典”相同,唯房地产不当;质者,资本较少,押物以生活用品为主;押者,资本更小,而利率极高。当时的苏州,由于经济繁荣,金融业发达,典当行之多为江南之最。民国《吴县志》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苏州有当铺124所。同治十一年(1872年),有当铺108所。据《苏州金融志》记载,光绪年间先后开设的当铺,仅阊门附近就有10余家之多,它们集中在西中市、石路一带。比如,设于渡僧桥的元昌典当,创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典当行业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立典业公所,其址初在海红坊。民国初年迁中街路,后改为典业同业公会。民国时期,典业同业公会内办过典业学校。这是国内较早开办典当专业的职业学校。其传承的商业文化和职业教育内涵,值得我们今人重视并挖掘。解放后,典业公所先后为长春小学和环秀小学使用,原有建筑已全部拆除翻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典当行业又应运而生。如今,在中街路152号,开设了一家”苏天典当行”。该行兼营拍卖业务。

    尚始公所在中街路138号。它是棉夏土布业的行业机构,始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民国时期,改为华洋布业同盟公会。“尚始”一词,其意为人类开始穿衣时,即为风尚之始。尚始公所推出的蓝印花布,经过时间积淀,如今已成为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经典,其技艺已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塘街上,专门辟有蓝印花布陈列馆供人参观。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书“尚始公所”四字,制成砖额嵌于公所门楣上。此后,尚始公所先后为私立育才小学、中街路小学二院、市第十六中学二院使用。 1960年,珍贵的“尚始公所”砖额,以及公所内的石碑,由市博物馆收藏。

    驱蝗猛将谱传奇

    在中街路与宋仙洲巷交界处,过去有一座猛将堂。明王鏊《姑苏志》:“吉祥庵,在中街路,即猛将堂。猛将堂始建于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初名扬威侯祠,后改名吉祥庵,俗称大猛将堂。清雍正二年(1724年),猛将堂列入祀典。乾隆八年(1743年),苏州知府重修猛将堂。咸丰十年(1860年),猛将堂倾毁。光绪年间,里人又重修。

    猛将是民间的驱蝗神,尤其受广大乡民敬重。关于猛将的身份,民间流传各种版本。有的说,他是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有的说,他是刘锜之弟刘锐。他们死后被封为神,专司驱蝗。但在太湖流域的民间传说中,猛将是一个让人同情和钦佩的儿童。据说,猛将是一个姓刘的苦孩子。母亲死后,后娘对他十分刻薄,处处找事刁难。后母用被牛踏扁的蚕豆叫猛将去种。谁知出乎后母意料之外,蚕豆长得格外茁壮。如今,我们还能吃到被称为”牛踏扁“的地产上品蚕豆。冬天到来,后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穿上丝绵袄,而给猛将穿的棉袄,里面却塞上芦花。猛将不明原因嫌冷,就告诉父亲。因为两件棉袄的外表一模一样,父亲也认为猛将说后母的坏话,就把猛将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猛将,被外公和舅舅收养。有一年,外公种的水稻开花吐穗时,飞来一群蝗虫。眼见稻田受害,猛将脱下衣服往竹竿上一扎,冲向稻田去驱赶蝗虫。为了不让其他乡亲的稻田受害,他日夜不停地驱赶。蝗虫被赶到大海后,猛将因为精疲力尽被海浪卷走淹死了。

    百姓为了纪念猛将,就建立庙堂祭祀。庙内所塑的神像,称为猛将老爷。当时的猛将堂,遍及太湖流域的城乡。每年正月十三猛将生日,以及水稻成熟季节,百姓都要出会祭祀。清代顾禄的《清嘉录》,就记载了当时祭祀猛将的盛况。中街路的猛将堂,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八日举办庙会,称为“看大蜡烛”。届时,中街路一带张灯结彩,充满了节日气氛。市民摩肩接踵来到猛将堂,济济一堂“轧闹猛”。庙内的一对青铜座大蜡烛,重约六十斤,足足可燃半个月。后来,人们又做了一对木质底座的大蜡烛,中间镂空,灌满菜油用灯芯燃烧。元宵夜晚除了点灯,还要燃放花炮和焰火。花炮装在粗竹筒内,点燃后升入夜空,在空中散为各种绚丽的图案。庙会期间,各地摊贩都赶来设摊叫卖。小商品中,有传统工艺品,也有各类传统小吃。直至正月十八日,猛将堂庙会才熄灭蜡烛。民国初年,猛将堂成为商团大队部住所。抗日战争期间,猛将堂渐渐冷落。据说有一次,日本鬼子进庙后,想把猛将神像抬走。谁知,鬼子兵刚把神像抬下底座,就觉得手中分量重如泰山,只得乖乖放下神像。第二天,神像竟然奇迹般地回归底座上。如今,猛将堂尽管已不存,但美好的传说仍在民间广泛传播。

    乐圃雅筑山林趣

    中街路上,有不少名人故居。明王鏊《姑苏志》记载:“宋省干王大猷宅,在中街路。 ”《姑苏志》:“姚文毅公希孟宅,在中街路,中有绛趺堂。 ”姚希孟,字孟长,明吴县人,万历年进士。授翰林检讨,立朝持清议,敢于仗义执言。明天启年间,姚希孟因得罪权贵而削籍。崇祯年间赴召,以庶子充当讲官,死后谥“文毅”。生前有《循沧集》等著作问世。

    在中街路与景德路的交界处,还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宅园,名乐圃。当时的乐圃,占地面积颇广。如今的环秀山庄,就在乐圃的部分遗址上建造。近闻乐圃园主的后裔考证,当时的乐圃遗址确实在清嘉坊(即今中街路的南端)。宋庆历年间,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的祖母吴夫人,购得金谷园的旧址。朱长文的父亲、光禄卿朱公倬在旧址上将宅园向西扩大,面积逾30亩,俗号“朱光禄园”。园内高岗清池、树木花草,错落有致胜迹处处。传到朱长文手中,该园再次扩建,以“乐圃”命名。

    朱长文(1041-1098年),字伯原。宋朝吴县(今苏州)人,嘉祐四年进士。他和他的父亲、他的长子三代皆为进士,史称“累以三世进士登第”。后来,朱长文因坠马伤足而不仕,隐居乐圃二十年,人称“乐圃先生”。元祐年间,经苏轼等人推荐,充苏州州学教授一职,为当时“苏州二教授”之一。绍圣年间,召为太常博士。朱长文爱书如命,博闻强识。他著书阅古,藏书二万余卷,名动京师,是当时闻名的藏书家。元丰七年(1084年),朱长文应苏州地方官之邀,撰成《吴郡图经续记》,共三卷。它是我国古代地方志中的经典,也是苏州方志中的名著。后代名流如翁同龢等,对该书多有题跋。 1986年,该书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此外,朱长文还著有《琴史》六卷、书法专著《墨池编》。《吴郡图经续记》和《墨池编》,都被后人选入《四库全书》。

    乐圃规模恢宏。同时代的著名书法家、园艺家米芾,称赞乐圃“筑室居乐圃坊,有山林趣。 ”园中有堂三楹,名“乐圃堂”。其南面又筑堂三楹,名“邃经堂”,用以讲授六艺。园内有“鹤堂”以蓄鹤;有“蒙斋”以教童稚。“见山岗”上有琴台,台西南为“咏斋”。园主常在此邀请好友,吟诗酬唱、抚琴弹曲。园内另有墨池、笔溪、钓渚、华严庵、昭隐桥,以及古松、黄杨香樟等诸胜。园主朱长文写有《乐圃记》,描绘其园趣:“虽三事之位,万钟之禄,不足以易吾乐也。 ”朱长文去世后,乐圃屡易其主。明宣德年间,杜琼得乐圃东隅而居住,名“东原”。园内有木瓜林、桃李溪共十景。清道光末年,园为汪藻、汪坤购得,建为汪氏义庄。花园部分改称环秀山庄。如今,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控保建筑话石宅

    中街路20号(原标注10号和12号),有一座建于清朝的石姓住宅,现已列为市控制保护建筑(标牌057号)。关于石宅的宅主姓名,有不同说法。在《苏州市区控制保护建筑名录》中,没有标注宅主姓名,仅仅简称为“石宅”。也有资料认为宅主为清朝状元石韫玉。其实,石韫玉的状元府第不在中街路,而在经史巷(金狮巷)。该宅系石韫玉的父亲购得前人故宅扩建而成,名“五柳园”。清咸丰年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曾侨居于此。

    中街路上的石宅,为石梅荪宅。《吴县志稿》:“石梅孙(荪)渠(名渠)故宅,在清嘉坊。渠有《怀清嘉坊故居宅诗》。 ”近年新修的《金阊区志》,在第三卷第五章《古民居·中街路石宅》条目中,也引用《吴县志稿》作“石梅荪宅”。石梅荪曾当过布政使,是当时苏州城内富甲一方的大户。其石宅范围,占据清嘉坊南段东侧的很大一部分,大致从火神庙到典业公所之间。现在的石宅坐东朝西,分为南北两路多进。每进之间,原来都有石板庭院相连。现存两路各三进。第一进门厅和第二进轿厅均已不存。南北两路轿厅后面的砖雕门楼现在仍然残存。南路门楼形制简约,无雕饰图案,砖额已毁于“文革”时期。北路门楼枋间雕饰花卉和松柏图案,右侧兜肚为珍贵的镂雕,砖额也毁于“文革”时期。南路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11.4米,进深11.2米。尚存扁作雕花梁,棹木雕刻人物,栩栩如生。山墙内壁为清水砖勒脚。厅前有花岗岩石阶。北路纱帽厅原有“清堂”匾额,现在已不存。“文革”时期,石宅花园内搭建住房,原有旱船、假山、花木等,现在均已不存。花篮厅内的楠木梁,雕刻精美,现已拆除。南北两路的楼厅和厢房尚存,花格木窗和木楼梯仍在,住有多户居民。尚存的砖雕门楼上搭建杂物的现象,还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妥善保护为好。

    工艺美术领风骚

    与众不同的中街路,还与工艺美术结缘。苏州民间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史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发展至今,各类工艺美术品种齐全、高手辈出、佳作不绝,争奇斗艳。至明清时期,苏州已产生了民间工艺品专业生产和集市贸易的街巷。发展到鼎盛时期,民间工艺品有22个大类,超过3500个品种,占据了全国民间工艺品的半壁江山。由于天时地利人和,苏州民间工艺品技艺精益求精,形成精细雅洁的风格特色。不少冠以“苏”字头的传统工艺品,如苏州玉器、苏州灯彩、苏式青铜器、苏州檀香扇、苏式红木家具等,誉满天下名扬四海。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刺绣等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苏州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在中街路49号(原江宁会馆旧址)挂牌办公。该公司是工艺美术行业的管理机构,下辖研究所、学校多所,如刺绣研究所、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学校等。此外,还有各类企业近四十家。著名者有:檀香扇厂、民间工艺厂、玉石雕刻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等。该公司所属的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至今仍在中街路154号办公。研究所筹建于1956年6月,时称工艺美术研究室。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研究所还开展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研究,以开发应用科学技术与开发新产品为主。同时,研究所还是情报信息、工艺产品理化测试的基地。弘扬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正不断谱写出崭新的篇章。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