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巷与大奸臣高俅有关?

姑苏晚报 20091011 22版

■郑凤呜

■郑凤鸣

    1967年我家从苏州古城的一条古街巷马大箓巷,搬迁到了紧靠它北面平行的另一条古街巷,在那里住了22年。这条古街巷名叫高师巷。高师巷东通王天井巷,巷口有座方广桥,西接中街路,全长只有267米、宽只有4米。古巷两侧粉墙黛瓦、幽深古朴,是一条标准的苏州古街巷。

    巷中报社名《吴语》

    辛亥革命后,苏州掀起一股办报热。 1916年10月,四开小报《吴语》在高师巷6号诞生,主办人名叫马千里。 1921年,苏州报界老前辈胡觉民在老师金畹香的介绍下,来到《吴语》报社,当上了一名编辑。在庆贺《吴语》创办5周年之际,胡觉民向马千里建议充实社会新闻,抑减黄色内容,并在后来办报中为《吴语》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8年10月10日,《吴语》报更名为《吴县日报》,同时扩展为对开报,原来的报名《吴语》作为副刊名,在读者中影响很大,日出一张。老报人胡觉民在苏州解放后担任了三十多年的市文管会委员。

    俞伯平非俞平伯

    有人往往把高师巷2号的俞伯平,当成了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俞平伯。我家住在高师巷3号,常常去对门的高师巷2号串门。我告诉你,俞伯平是一位江西籍长者。他生于1899年,1979去世。他在民国16年(1927)7月从江苏医科大学毕业后,在高师巷2号开设了一个诊所。解放后,他继续从事医务工作。由于预防工作做出了成绩,在1952年就受到了市卫生局、爱委会的表彰。后来他到新医协会工作,常常在电台、报纸进行卫生宣传,并且不论寒暑,深入工厂、学校、街道、农村作报告,办讲座,足迹遍及全市各个角落。记得他常常到我就读的蒲林巷小学来进行卫生宣传,至今对他带有浓重江西口音的快板还余音在耳:“苍蝇拍,长又方……”俞伯平从事卫生宣传工作20年,曾任苏州市科普协会委员、市爱委会委员,苏州市第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还出席过江苏省及全国科普积极分子大会。

    民宅火灾和虎丘消防教育基地

    虎丘山麓有座义士陵园,这是为纪念救火英雄顾士杰和史金奎义士而建的。

    1949年1月22日下午,高师巷许博明家发生火灾,苏州北区救火会会员顾士杰在救火时跌入曹家巷东口的三条桥河中,被石条压住,不幸牺牲。苏州救火联合会为他举行了公葬,墓葬在虎丘山南麓翠荇山庄,墓前树有“义无反顾”石碑。

    虎丘山南麓翠荇山庄义士陵园始建于1926年。先于顾士杰在此公葬的是史金奎。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5日晚,与高师巷东头间隔的闾邱坊,其支巷三珠街口居民叶汝霖家,因煤油炉引起火灾,全家8人和邻居唐老太被烧死。救火中"同安龙社"义务救火员史金奎触电身亡,救火联合会在虎丘山南麓翠荇山庄举行公葬。 1932年,当地居民在闾邱坊巷捐资公建了双井"金泉井",井旁原有水池和五块井碑。

    这座义士陵园成了虎丘独特的人文景观。每逢清明都有人前去祭扫,缅怀至今。解放后,武警苏州市消防支队为发扬顾士杰和史金奎精神,又于1997年4月修葺翻新。义士陵园成了虎丘消防教育基地。

    巷名出典两版本

    据《吴门表隐》称:宋高俅墓在横塘。明万历中,士人赵应奎葬亲横山山北,掘地得古碣,云其宅即今高师巷,则以巷之得名归诸高俅。虽然据此可知高师巷至少是位"千岁爷"了,但是高师巷人都因为高俅是个大奸臣、祸国殃民,所以都唾弃他。

    那么,高师巷是否因为有高人、或者高才的师长而得名呢?有的。《宋平江城坊考》引用旧志称:高定子(1177-1247)宋邛州蒲江人,字瞻叔,号着斋。宋嘉泰二年(1202)举进士,授端明殿学士、佥书梳密院兼权参知政事。退居吴中,高师巷有其故居,深衣大带,日以著述自娱。卒谥忠襄。曾修孝宗、宁宗《日历》。有《着斋文集》、《北门类稿》等。巷由此得名。高师巷人颂扬高定子,并且以高定子引为自豪。居民们会侃侃而谈高定子的学识渊博、知书达理、著述颇丰、聪明睿智;但是肯定闭口不谈高俅与高师巷的传闻。

    高师巷里古宅多

    高师巷因其古远,所以古建筑、老房子特别多,矮哒门、石库门也不少。其中的2号许宅、20号、22号和24号张宅都是控制保护古建筑。高师巷张宅在巷内22号和24号。3路3进。有大厅、楼厅、船厅、花篮厅,建筑结构完整。两座砖雕门楼,一座为清同治八年题额"居安资深"。 50年代后由高师巷粮店使用。高师巷2号是清代建筑。民国初年为一许姓军阀私宅。 3落4进,大厅雕刻精细,海棠花厅完整。小庭院有湖石假山,"文化大革命"中被拆去烧石灰,仅存残迹及半亭。门楼两座,一题"俭德传家"额;另一不详。现为民居。

    高师巷中有“三里”

    “里”,是古时候居民聚居的地方。《毛传》称:二十五家为“里”。至今我们还说居民区是里弄、街坊住宅是乡里、祖居城区是故里……

    高师巷小归小,小巷之中有"三里":东有可通马大簶巷的和平里、西有与曹家巷相通的旧式洋房泰仁里、中有旧式洋房同乐里。由于和平里和泰仁里是前后小巷相通的,所以我们在高师巷、马大簶巷、曹家巷之间穿梭时,往往从和平里、泰仁里进进出出抄近路。

    高师巷中的“三里”,正是对"里"作了很好的诠释。我曾经住过和平里。和平里也是清代建筑,其中的"慎修堂"是太平天国军械所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住有32户人家,编了14个门牌号码。我家住在11号。

    走过里面两条黑黝黝的东备弄和西备弄,特别是阴雨天和傍晚,心里总有点吓势势的。而同乐里和泰仁里是民国建筑,人文历史不详,但是我想,其名称或许是里人祈求同欢共乐、国泰民安的良好心愿吧。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