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路:《清帝逊位诏书》起草处?

姑苏晚报 20101114 26版

■郑凤鸣

广济路位于苏州城外西北部,南北走向,路长2338米。最早的广济路北起钱万里桥连接北环西路,南至万源桥(俗称鸭蛋桥)与石路相连。向南延伸503米,连接到干将路,向北延伸380米到相城区。广济路是旧名大马路中的一段。据《金阊区志》载,“大马路,辟于20世纪初,系沪宁铁路通车后自火车站通向商业繁华区石路和城南‘租界’的唯一车行干道。1966年改称延安北路,1980年调整地名时(因路跨越广济桥),改名广济路”。  《清帝逊位诏书》起草处?

    广济路上有10多家比较有名的旅社。其中位于今广济路336号的惟盈旅馆,又名“乡村小旅馆”或“乡村客栈”,但是它有一个洋名——V i Lageinn。它是由曾在上海西餐馆打工发财的孙福田于1908年开办的。惟盈旅馆中西合璧,上下二层,共有28间客房,设施高雅、宽敞舒适,以供应大菜为主,堪称豪华。通晓英语的导游,积极推荐沪宁线上各地的中外政要、权贵、富商、巨贾到苏州旅游,入住惟盈旅馆。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的《姑苏野史》,其著者“吴趋”,在其中一篇名为《清帝逊位诏书炮制于苏》的文章里,就介绍了《清帝逊位诏书》在苏州起草的情况:

    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并敦促清朝皇室退位。由于当时宣统皇帝才3岁,其嗣母隆裕太后迫于形势,让袁世凯拟一道《逊位诏书》。袁世凯请挚友状元张謇代拟《逊位诏书》。

    张謇又请他的幕僚苏州人杨廷栋、松江人雷奋一起动笔。他们躲到苏州惟盈旅馆草拟诏书。由杨廷栋主笔,张謇和雷奋辅助,很快就拟好了《逊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开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省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其人民安堵,海内久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逊位诏书》拟就后,由雷奋送交给袁世凯,袁世凯把草拟的诏书上交给太后,太后修改后盖上玉玺,就正式对外发布了。

    但是由于《姑苏野史》一书的作者“吴趋”,明显不是真名,身份不清、史料不足,难以有力地说明问题,而且惟盈旅社已在本世纪初的广济路拓宽改造中被拆除,没有实物佐证。《姑苏野史》所说的这一消息至今没有找到证实。有文史专家认为,所谓“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在苏拟定”的说法,很可能有误,张謇、杨廷栋等人在苏州拟定的疑似请求清政府立宪的奏疏。

    百年广玉兰

    2010年4月,广济路与金门路交叉口的两株百年广玉兰,乔迁到了西环路来凤桥北面的绿地里,与两株百年银杏为邻。

    广玉兰原产于美洲,中国引种广玉兰大约在1880年左右。苏州是引种广玉兰比较早的城市。园林部门2004年挂出的标牌上注明,这两棵广玉兰的树龄都已达100岁,属二级保护古树名木。

    原在广济路并排生长的两棵广玉兰,高度都在18米左右,主干有一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树冠半径都在8米左右。今年已经九十高龄的葛林森老先生说:“这两棵广玉兰,最早是由金阊医院位置一户姓刘的人家栽种在自己花园里的。后来才移植到了广济路与金门路交叉口的。1990年和2002年广济路拓宽时都保持了这两棵广玉兰'原地不动',后来还为它们修建了围栏。 ”

    这次因为轻轨2号线施工,工程实在是大。专家测算,如果为这两棵广玉兰而轻轨改线,整个工程的投入将比预算增加1亿元以上。经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将这两棵古树移走。

    2010年4月,施工队伍用2天时间对将要移植的两株广玉兰清土、探根,做移植前的准备工作。由于两株广玉兰树龄长、身坯大,枝繁叶茂,再加上路面已经加高三次,所以它们的根基特别深、特别大。笔者在现场看到每棵连根挖了个深近2米,直径4米多的大泥坑,接着又用2天时间把两株广玉兰运到了新的地方。广玉兰的“新居”更大、更深,直径达5.5米,深2米多。经过4天的努力,两株广玉兰在新居落户。绿化技术工人从原址挖来泥土回填,并且修剪枝叶,保证了它们的成活。

    “苏革会”办公地

    广济南路268号曾经是金阊区人民政府和“苏州市革命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

    1949年9月,苏州市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公所。金阊区的前身称为西区,区公所设在阊门外大马路。翌年5月,区公所奉命撤销。1951年11月,按原区划建立5个区人民政府。西区政府设在新民桥南堍顾姓花园住宅内(今广济路172号);1954年7月,西区人民委员会迁至大马路(今阊胥路)太平坊口;1955年1月,迁至永福桥东堍横马路(今金门路);1960年1月,金阊区人民公社迁至今广济南路268号(正门为金门路94号);1962年6月,恢复区人民委员会建制,治所不变。“文革”中金阊区改名“延安区革命委员会”,1968年4月至1980年11月,“延安区革命委员会”也设在今广济南路268号(正门为金门路94号)。1980年11月,重新成立金阊区人民政府,“区革委会”撤销,治所不变。直至2009年9月8日,金阊区人民政府迁往西环路3068号。

    1967年9月至1968年3月,“苏州市革命委员会”曾迁至广济南路268号(正门为金门路94号)挂牌办公。

    盛宣怀后人建大东旅社

    位于广济路现36号的大东旅社,是民国八年(1919),逊清邮传部大臣盛宣怀(1844-1916)之孙盛毓邮,在广济桥南堍东侧,大马路与上塘街交界处,购地4.2亩,兴建的。“大东旅社”,耗资12万银元,历时三年而成,于民国十年(1921)正式开业。大东旅社主体为中西式二层楼,大门朝大马路,后门通上塘街,楼顶建平台,旅客登台可凭眺街景,内设客房114间226个床位,高档房间置铜床及全套红木家具。客房共分为13个堂口,底楼花厅、大厅可设宴席。大门侧沿街开设11个铺面,全部出租给人开设烟酒杂货、茶食糖果、水果及点心小吃之类小店。当时大东旅社规模在阊门外堪称数一数二,营业状况名列前茅。后来,盛氏家人因无暇顾及,以月租银洋480元,将整座旅馆租赁给马志千等人经营。马志千自任经理,雇用职工104名,并在店号上加记,改称“大东新记旅社”。营业状况仍然很好。

    抗日战争爆发,石路老苏台、新苏台、惠中、第一、中华、利昌、大新、瀛洲等10多家旅馆被炸毁,大东旅社亦中弹,但是炸弹卡在了屋顶,没有爆炸。日伪时期,由于市面萧条,盛氏将大东旅馆月租金降为360元。马志千得了便宜不算,还私自将靠后门边的两个堂口客房,以月租金240元转租给日本浪人开“军人慰安所”(日本军人妓院)。苏州解放后,大东旅社靠留下来的26名职工生产自救来维持。 1956年公私合营后,营业逐步好转。 1966年,曾改称“红旗旅社”;1972年,更名为“五洲旅社”。

    苏州早期的立交桥

    广济路上有三座比较有名的桥梁,由北而南分别是钱万里桥、新民桥、广济桥。

    钱万里桥南接广济路,北通北环路,俗名“钱卖女桥”。传说有个财主逼钱家卖女儿,欲纳为妾。女提出造桥。桥成,投河自尽。钱万里桥为水泥桥面,三孔六车道。两边花岗石雕护栏,雕花望柱。钱万里桥小商品市场始建于1995年8月,经过10年的“培育、开发、建设、管理”,发展成为苏州市区最大规模的小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新民桥是我市最早的立交桥之一。三孔水泥的新民桥,桥面为广济路,桥下中孔跨度8米,山塘河、山塘街在桥下穿过,两侧旱孔跨度各为3.5米。新民桥1927年建造,1966年重修。 2003年7月又拓宽重建。桥墩为三孔石础,桥栏为阳刻纹饰望柱,桥面为六车道,两旁还有人行道。

    广济桥位于广济路、留园路交界口,横跨江南运河;同时上塘街在桥下穿过,也是苏州最早的立交桥之一。广济桥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原为石级、条木桥,宣统三年(1911)改建为石拱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11年(1922)扩建引桥,长10米,宽12米,单孔砖拱,跨度8米。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医院

    位于今广济路242号的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前身是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医院。 1950年春从上海迁至苏州现址,同年5月正式成立苏州市革大医院,其后曾改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干部医院、江苏省卫生厅保健医院。 1954年10月更名为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称为苏州市延安人民医院。1973年3月恢复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名。

    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市属三级综合性医院。医院拥有中高级职称近300人。设有住院床位401张、临床、医技及其它科室28个、一个消化研究所、一个血透中心和一个中心体检站。特色科室有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烧伤科等。

    停摆的四摆渡

    广济路到官弄堂口有一个渡口,名叫四摆渡。四摆渡是过去人们从广济路到北码头的渡口,于1965年停摆。抗战期间,从四摆渡到石灰中弄,沿广济路东侧,日寇构筑了5个圆形钢筋水泥混凝土碉堡,碉堡与碉堡之间有通道相连。每个碉堡高出地面1.5米,射击孔正好对准广济路。最后一个日军碉堡,是在1999年被拆掉的。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