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寺巷瞄准文化地标

苏州日报 20101203 A第13版

■徐蕴海

本报讯(记者 徐蕴海)定慧寺巷能否成为古城又一文化地标?昨天举行的“苏州定慧寺恢复十周年”座谈会上,苏州本地专家们纷纷发言,呼吁重建苏公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恢复定慧寺的藏经楼、藏书楼和辟疆小筑等建筑,打造古城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定慧寺为苏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咸通二年,代有兴废。1958年起,为苏州市第七塑料厂占用。 1997年,苏州市政府实施定慧寺巷改造,恢复古刹定慧寺,并作为西园戒幢律寺的下院对外开放。为此,西园戒幢律寺耗资700余万元,重葺围墙,修复大殿,重建山门殿和天王殿,并将原厂房改造成为玉佛殿、讲堂、禅堂、斋堂、客堂、库房、僧寮等处。 2000年恢复开放的定慧寺占地约4000平方米,目前每年的接待量在37万人次。

    座谈会上,专家们在回顾定慧寺恢复的历史过程时纷纷表示,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苏公祠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东坡与苏州定慧寺情缘深厚,由此引发了历代名士文人在定慧寺纪念苏东坡的盛举,定慧寺和苏东坡纪念建筑屡次损毁,却屡次重建,显示了历代苏州人对苏东坡的景仰之情从未断绝。双塔碑廊现存的“苏文忠公宋本真像”刻碑和“李超琼重修苏公祠记”碑,记述了历次重修的缘起及过程。(详见本报2010年5月7日A04版《能否重修苏公祠?》)

    但是目前有关苏东坡的建筑却是荡然无存,仅余定慧寺东墙外的一条苏公弄和定慧寺四周的古银杏树为历史的见证。对此,苏州文史专家徐刚毅说,苏公祠是苏州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紧邻轻轨,地理位置优越,应该选准定位进行重建,为苏州留下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也为正在形成的定慧寺巷书画一条街注入厚重的历史人文内涵,使此地成为文化古城的地标性区域之一。

    吴都学会副会长王仁宇说,定慧寺巷一带至今还基本保持着宋代时的格局,可是苏公祠是一个缺口,如能恢复意义重大。不仅如此,清代“苏文忠公祠”所在的“辟疆小筑”,也是清代的著名园林建筑,占地并不大,但具“城市山林之致”,如能一并恢复,便能更好地延续文化的记忆。

    已经恢复的定慧寺也并不完善,西园戒幢律寺的副寺青平法师说,完整的寺庙都会在最后一进建有藏经楼和藏书楼,这是佛教中智慧的储藏地,也是寺院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现在却没有。古典园林专家黄玮对此建议,在做大做深定慧寺巷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恢复藏经楼和藏书楼。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