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发展“文与商”的统一——“平江路何以成为中国经典”系列报道之三

姑苏晚报 20090929 02版

■简平、沈红娣

■总策划:詹刚 撰稿:本报记者 简平 沈红娣

    历史街区发展,文化优先还是商业优先?是很多地方修复古街区碰到的难题,放眼各地,花重金打造的文化古街大多是当地的商业龙头,从地方政府来说,最好是人潮川流不息,钞票源源不断。然而满街举着“小黄旗”的旅行团、“处处万三蹄”,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的同时,也失去了街区自身的个性。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平江历史街区,历史上就不是繁华商业地带,骨子里流淌着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平民文化造就了这里独特的街区文化。

    没有“小黄旗”旅行团平江路照样“火”了

    时间倒推五六年,老张怎么也不会想到平江路会有今天这样的风景:客栈、会馆、茶吧、咖啡吧、书吧……应有尽有。游客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外。“饿死仓街晒死平江路”,这是一句苏州老话,说的就是仓街上没有一家饭店,半面街平江路一到冬天西风吹来门都打不开。

    吕云麓在平江路59号开了一家创意T恤店,名片上印着“诚动印衣科技公司董事长”。“平江路与观前商业街一路之隔,买商品的观前街应有尽有,谁也不会到平江路来。真正来的都是喜欢文化的。 ”老吕说得十分坦白。开辟国内旅游城市文化T恤市场,老吕一开始也考察了许多地方,平江路触动他的就是老街上的建筑——那种感觉最直白: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传统是怀旧的,但是现代人怀旧的同时需要现代化的生活。这里的环境与自己的商品“对路”,平江路是个适合“卖文化”的地方。没多久,创意T恤店开出来了,市场效果不错——许多老外都是一买五六件拿回去送人的。

    没有到处举着小黄旗的旅行团,没有大声吆喝处处见到的“万三蹄”,平江路就在悄无声息中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

    明堂青年旅舍是一家全国连锁机构,适合有钱有闲一族静下心来考察当地文化,最初老板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至少“守”五年,才能不亏本,但仅仅一年不到时间,开始有赢利了。潘家老宅礼耕堂实行会所制,常常是一桌难求……

    严把源头宁缺毋滥历史街区商家只能姓“文”

    对一个街区来说,“文与商”的选择并不轻松。

    平江历史街区风貌整治保护公司董事长曹勤良见证了这个漫长过程。“2002年,我们最初尝试过采用一体化方式操作,统一包给中介公司来运作。然而民间资本能否真正起到保护作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走样,企业行为不可能考虑今后长远发展。 ”这一模式被否决后,2003-2004年时,历史街区与一家国际公司洽谈,试图寻找一条国际化合作之路来打造一条高标准的国际化街区。“这一做法的好处是,能够甩掉经济包袱,但由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保护,这也不适合。 ”

    就在不断地反复求解中,2005年,历史街区最终确定了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要业态。“起初也很难,什么都是文化,做哪些文化很难把握。 ”曹勤良告诉记者,经过进一步论证后,他们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以中高档白领人群为消费对象的特色街区。有了定位以后,就开始招商。曾负责招商的副总经理黄彪告诉记者,对业态选择他们是十分严格的,首先筛选,然后再跟踪,查看企业实力。“平江路招商,要想很快招满,很容易,但如果满大街都是餐饮小店,赢利肯定有,但失去了街区保护的意义。 ”业态选择的节奏首先就放慢了。其中一个著名“小插曲”是:曾有一家台湾著名企业进驻平江路,起初签约时打算做茶楼,但在装修过程中考虑到人气却悄悄变成了“火锅”店,装修几乎完成了70%,最终管理方还是劝他退出了。“宁愿不要人气,也不能破坏了韵味。平江路上至今仍有部分房屋,宁愿空置,也不愿屈就。 ”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平江路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者还是冷静地走出去、请进来,到各地学习保护的经验,并加大旅游推广的力度,默默坚持着。2006、2007年又对基础设施、沿街风貌、水上旅游设施等进行完善,三个停车场缓解居民游客出行难题,背景音乐、夜景布置等,不断完善,并通过媒体推介、拍影视剧,赞助等不断造势。

    转折点来临则在2008年,人流量突飞猛进,在媒体、旅游部门推广以及沿街店铺的影响带动下,人气越来越旺,当年仅政府接待量就在10万人次。当年“五一”劳动节时,三三两两的自助游客把平江路堵得水泄不通。黄彪开玩笑说,“2005年的时候平江路是拍聊斋都不用化妆的最好场地,2009年,大大小小特色店铺有近40家,店面80%业态都展示出来了,能看、能坐下来的店多起来。 ”

    同济大学立项调研平江路休闲商业“代言”新模式?

    2009年7月12日,同济大学商学院院长邱灿华带着研究生开进平江路,就休闲产业发展与管理的课题展开了调研。

    邱院长坦言:随着经济发展,休闲时代来临,许多产业面临升级转型。然而当前开发服务产品时,一般政府获得回报的动机过强,过于追求单个点上的效益,平江路则是一个“反面”例子——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本性,平江模式应该代表着一种未来新的休闲商业发展模式。

    有着30多年摄影经验的饶天刚在平江路116号开了一家“当代艺术之窗”的礼品策划公司。开张两年多,几乎没有零售,但饶天刚并不急着营利——这条街有多老,这座城市就有多老,平江路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苏州是唯一的了。靠着不可再生文化来做企业是他选择平江路的理由。“短期内平江路可能无法产生效益,但二年或者更久时间后,这里肯定是一个富矿。 ”饶天刚说,一条街区的长远发展,必定是企业文化与街区文化融为一体的,当邻居不仅觉得没有被骚扰,反而觉得他的家园变得更干净、受到那么多人追捧,而特别自豪时,街区便实现了与原居民的生态和谐。“平江路休闲模式不仅有文化的独特性,更多地存在着一种‘生态’——保持环境、原汁原味生态很强的共生关系,同时在商家与商家、商家与原居民之间的和谐。这是一个很好的标本。 ”被平江路深深吸引的邱灿华告诉记者,休闲产业发展与管理的平江模式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与其它成熟的商业街相比,尚未最终打造完工的平江路能从全国260多家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送选单位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街,更多的是对一种保护模式的认可。 ”平江区副区长梁振华说,得到这块奖牌可能是偶然的,但其背后的必然则是多年的探索终将得到认可。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