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桥巷:金圣叹腰斩《水浒》

姑苏晚报 20101226 28版

■王梦沂

    ■王梦沂

    街巷档案

    憩桥巷,位于苏州古城中心、乐桥南堍西侧,东起人民路,西至三山街北口连幽兰巷。这条巷原先称西憩桥巷,东出人民路还有一条东憩桥巷与之相对,两条巷总长260多米。因宋时敕建孝义牌坊于东憩桥巷西口,东憩桥巷改称为“孝义坊”。相传古时东西憩桥巷之间,曾有一座桥,因春秋时吴王率军出征,曾在此处憩息,故名“憩桥”,巷以桥名,历经二千多年,仍沿用至今。巷原长150米,宽3米,1984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1993年改为干将西路东端南侧的回车道,拓宽成10米左右的沥青路面。一代奇才金圣叹

    憩桥巷5号原为金圣叹故居。金圣叹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苏州吴县人(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圣叹是他的别号,其父祖皆为布衣,幼时家境尚可,后来父母早逝,家道中落。金圣叹十岁入私塾,于“稗官野史,无所不窥”,独不喜“四书五经”的枯燥乏味。金圣叹在憩桥巷的书斋“沉吟楼”上,有这么一副自题联:“老拳搏古道,儿口嚼新书。 ”老拳指结实有力的拳头,以此比喻老练的方法和丰富的经验,也就是说研究古代之道(古制、治学、思想、风尚等)沉稳透彻;儿口,像小儿吃东西又急又快,一个“嚼”字,十分形象地自喻学习的如饥似渴。

    金圣叹为人狂放不羁,时人称之为“幽默大师”。苏州府衙有一场“错题案”,如今史书上仍有记载。那是苏州地面上名为“拔贡”的一次秋闱,试卷发下来了,考生们发现《经义》题中的“霈”被误写成“沛”,有人提出质疑,考场出现了骚动。出题官雷万春为万历进士,关键时刻是要扎一扎“台型”的,模棱两可地传出话来:“有雨原是霈,无雨也是沛。 ”接下来就端起脸子教训了:“竖子勤做题,勿从题外追! ”按说权威说话,铁板钉钉,偏生金圣叹少了一根筋,竟然提笔一挥,在卷末写道:“可笑无雨干打雷,去头莫非田舍汉? ”意思是:这有雨没雨在旁人尚不打紧,跟你雷大人可有着大干系哩!金圣叹少年恃才,出语峭刻,实在是过瘾,受用得很,但却闹了个就地接受训喻,“三科不予拔置”。

    几年后金圣叹又去考试,结果高中第一,但他绝意仕进。既然无意功名,金圣叹一肚子才学又按捺不住,就开始评论古书,这一评不得了,评出了一代文学批评大家,成了天下难见的奇才。他评点古书甚多,曾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逐一批注,但只完成后二部。《杜诗解》未完成便去世。他的著作有“唱经堂外书”,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古传解》、《释小雅》、《孟子解》、《欧阳永叔词》等,更有“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等,但大多数未完成就去世了。他一生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腰斩水浒”。金圣叹大概也是有“英雄情结”的,不忍看英雄末路的恓惶,所以很不以为然宋江领着梁山好汉集体招安,替赵家天子卖命从而英雄星散的结局,认为那就是罗贯中的杜撰。金圣叹大概想不到,就因为腰斩《水浒》,让他在一百多年后还落过一个“反动文人”的封号,这是始料未及的。

    金圣叹能诗善对。一天早晨,金圣叹在附近茶馆吃茶,听邻桌有几人在对对子。一长须老者用手指着盘中月饼说:“我出一副联给你们对对,上联为‘上素月公饼’,上联指的是食物,所以下联也只准以食物相对。 ”长须老者说完,大家抓耳挠腮,因其中“上素”是“尚书”谐音,不容易对。金圣叹见半天无人对出,心里一急,脱口而出:“这有何难!对‘中糖云片糕’不就行了。 ”他这下联中,不但“中糖”和官名“中堂”同音,云片糕也是食物,大家都点头称是。长须老者看看金圣叹,见他一表人才,出言不凡,便邀金圣叹一起吃茶。金圣叹也不推辞,端着茶壶坐了过来。长须老者拱拱手说:“看来先生十分精于对句。我这里有一对子,想请教先生,不知意下如何? ”金圣叹高兴地说:“快请讲出,让我试试。 ”长须老者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上联:“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众人都以为金圣叹难以对出。怎料金圣叹低头略一思索就说:“少老头,坐躺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他话音刚落,就博得满堂喝彩。老者请教姓名,方知是大名鼎鼎的金圣叹。

    公元1661年4月(清顺治18年),因吴县县令任维初监守自盗,刑讯催逼钱粮,并造成人命,吴县士子一百多名偕千余民众,到文庙孔子牌位前痛哭抗粮,并鸣钟击鼓,向苏州府衙进发。其时巡抚朱国治等人正在府衙祭奠顺治皇帝灵位,当即下令镇压,拟“罪大恶极”“不可逭者”之罪名三条,逮捕多人。这就是江南著名的“哭庙案”。 7月13日,“哭庙案”一干人犯,被斩于江宁(今南京)三山街,其中就有一代奇才金圣叹。

    金圣叹在刑场上的表现,令人感佩,体现了中国真正的文人风骨。金圣叹幽默了一辈子,连临终要事也还是幽默——金圣叹身陷囹圄将被斩首时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金圣叹会透露出传世宝物的秘密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拿来笔墨伺候大师。但没想到金圣叹的“临终要事”竟然还是幽默。他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火腿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还有,金圣叹之儿来刑场作别父亲,生离死别,惨绝人寰,金圣叹对着伤心欲绝的儿子说,此情此景,吾有一联,汝试对之:“莲子(怜子)心中苦。”看见儿子只顾悲痛而痴痴无语,金圣叹说:痴子痴子,人生孰能无死,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哭亦何为?下联是:梨儿(离儿)腹内酸……让人无法释怀。

    金圣叹旧居,早已被几栋大楼所取代,旧居门前原有的“乐善好施”额石坊,后来也被当做石材之料,砌没于城内的某一防空洞内。从鲁班庙到巧木公所

    憩桥巷9号,是清代“巧木公所”旧址,嘉庆十五年前时,此处原为鲁班庙故址,庙内供奉着“巧圣仙师”鲁班的神像。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土木建筑巧匠、出色的发明家,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爷。据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苏州红木业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巧木公所,地址就在憩桥巷鲁班庙内,作为工匠们互通信息、交流技艺之处。这应该属于我国红木家具最早的行业组织。

    红木家具起源于明永乐年间(1405),当时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回国总用南洋的红木来压船舱。木工匠把带回的木质坚硬、细腻、纹理好的红木做成家具、工艺品及园林建筑,供皇宫帝后们享用。传说明朝有两个皇帝还会亲自参与做家具,技艺之精甚至超过御用工匠。明王朝还从全国各地挑选大批优秀的木工作为工部官吏,其中著名的就是苏州吴县的蒯祥。据史料记载,其时苏州的名匠有江春波、鲍天成、袁友竹、邬四等。江春波擅用籐瘿古木制作砚山、笔架之类;鲍天成擅用犀角、象牙、紫檀等雕制图章匣、香盒、扇坠等物;袁友竹精于制作方件;邬四精于制作圆件。由于宫廷阶层追求奢侈生活的享受、社会的基础及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创作的重要原因,推动了红木家具的迅速发展。

    入清以后,苏州硬木家具生产在优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的需要外,大批运销全国各地。尤其被称为“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优质硬木家具,无论在造型和工艺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艺术风格上大多仍能保持传统作风。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苏州红木制品有嵌石插屏、腰圆大餐台、瓷面方茶几和扇式几等参展,都获得了银奖。

    康乾年间,苏州大量兴建会馆、府第、园林,红木小件是必不可少的室内陈设,客观需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乾隆年后,宫廷在装饰工艺上的繁缛倾向,对红木小件产生进一步的影响。碑刻所记,苏州在道光二十四年,小木作已达67户。这些小木作,主要制作红木小件和一些高档红木家具。红木小件,是指用红木、紫檀、乌木等硬质木材制作的台屏、几、架、座、盘、盒等厅堂陈设品、书房用品的通称,与家具相比,体积较小,故成立的公所又称“小木公所”。巧木公所在道光元年(1821)、二十四年(1844)曾两次重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巧木公所从憩桥巷迁至观前街的清洲观前34号,改名为“梓义公所”(梓,梓匠,即木匠)。又称“公输子祠”(公输即鲁班),后又改称为清洲会馆,现已沦为民居。

    民国时期,苏州红木小件作坊仍有40余家,作坊集中在景德路、范庄前、王天井巷一带,其中以刘万兴的作坊最大,雕工、漆工多达三四十人,且作品精致,超过众家。所制的红木云石大小插镜,参加江苏省第二次物品展览并获奖。民国二十六年(1937)制作的红木龙船、五台几、小圆台屏、黄杨荷叶臂搁等,又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展览,获得好评。抗日战争爆发后,红木小件生意清淡,多数工人回乡务农,行业处于解体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行业才稍有恢复。解放后,苏州的红木小件作坊,由1949年的23户,增至1954年的37户,工人一百余人。1955年成立红木小件生产合作社,后又改名为苏州市红木雕刻厂。红木小件从此进入了兴旺时期,创制了许多精、美、雅的作品。张冀牖创办乐益女中

    1921年,教育家张冀牖在憩桥巷租下了几间房屋,捐资创建了苏州私立乐益女子中学。张冀牖(1889-1938),原名英麟,安徽合肥人,1918年由上海迁居苏州。祖父是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的清代著名淮军将领张树声,作为名人之后,张冀牖接受了不少新思想,深知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重要,乃于1921年变卖部分家产,独资创办了乐益女中。定名“乐益”,是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强调自己的办学是“以适应社会之需要,而为求高等教育之阶梯”。张冀牖膝下的十个子女,全部毕业于中国名牌大学,他同时是著名昆曲名伶顾传玠、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现代文学家沈从文和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的丈人,张家四姐妹之说更是名动一时。

    1923年,位于皇废基南面的新校园建好后,位于憩桥巷的乐益女中便正式搬了过去。新校园购置了理化仪器、钢琴图书、运动器械等教学设备,有着中式花园,西式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施,宽敞的风雨操场,还有供学生课间休息的凉亭,亭子周围遍植白梅和绿柳。女孩子们可以围着学校中心的花圃,自由奔跑嬉戏,堪称女学生们的乐园。

    张冀牖经常同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相伯、吴研因等交往,虚心请教,并聘请张一麐、吴研因、施仁夫、王季玉、龚赓禹、杨达权、周勋成等苏州知名人士担任校董,聘请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人士主持校务,担任教师。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苏州各界纷纷声援。张冀牖支持乐益女中师生广泛开展宣传募捐活动。除在街头募捐外,还在学校设台演戏三天。他让子女一起参加演出,还请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戏剧界名人于伶前来指导和帮助。演出的费用均由张冀牖负担,募捐所得悉数送往上海支援罢工工人。据当时《申报》记载苏州援助上海工人罢工的活动情况称:“组织募捐乐益女中成绩最优。 ”

    张冀牖十分仰慕松江景贤中学的侯绍裘,办学能坚持民主、科学精神,1925年亲赴松江聘请侯绍裘担任乐益女中校务主任,主持乐益与平林两校校务。侯绍裘来校时,聘请共产党人张闻天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张世喻、徐诚美(镜平)、进步教师王芝九等一起来苏任教。侯绍裘等在校秘密建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使乐益女中成为苏州早期革命活动的第一个据点。侯绍裘离开乐益女中后,张冀牖仍然坚持以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办学,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他自奉甚为节俭,但对师生员工生活很关心,给教职员工的报酬较丰,对家境清寒有志学习的学生,除减免学费外,并在毕业后资助深造。花费巨资新建校舍,购置设备,花了两万余元。常年的费用因学费收入不多,每年要贴五千元以上,他总是想方设法在开学前就筹足经费,使教学正常进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冀牖携家人回到安徽合肥,乐益学校也暂告一段落。1938年,张冀牖病逝于合肥西乡,时年49岁。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