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水码头再造石炮头

苏州日报 20100612 A第04版

■徐志强

本报讯(记者 新月 通讯员 罗佳怡)历史上的横街虽屡遭战火洗劫,却依旧繁荣如初。 2009年,沧浪区葑门横街一期整治恢复了徐公桥段清末民初建筑风格,再现了前街后河的典型枕河人家格局。昨天,沧浪区又开启了葑门横街二期综合整治工程。

    据了解,横街二期工程将延续一期的技术工艺,维修破损失修的老建筑,恢复水码头等临水景观,适当建设绿化休闲小品,形成高低错落的枕河民居,保留和延续葑门横街沿河、沿街历史风貌特色、特征,使历史信息能够得到延续,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葑门塘北岸

    恢复水码头,尽显枕河特色

    葑门横街二期工程是一期的延伸段,东起东环路夏家桥,西至红板桥,其中,葑门塘北岸枕河民居及石炮头沿街两侧建筑是此次整治的重点。

    葑门塘北岸的河泊留存有较多码头,为原居民停泊船只和生活洗涤所用。但由于水体污染,大部分河埠已丧失取水、洗涤、停泊等功能。部分码头因缺乏维护,破坏严重,被居民任意堆放物品,自建围墙、建筑,环境凌乱;驳岸上阶石松动,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且严重影响沿河景观和横街沿河古街整体风貌。此次,横街二期整治计划恢复部分水码头,沿河露台局部增设围墙,围墙上开花窗,局部增设石槛、栏杆。对于沿河有较大空地的区域,以增添绿化小品为主,改善沿河环境,种植垂柳,沿岸增建木栏杆或石栏杆,设置石桌石凳,在丰富沿岸风貌的同时补充民居休闲、休息等配套区域。

    同时,对于沿河建筑风貌不统一的情况,整治中将继续延续一期风貌特色进行统一改造,屋檐、屋脊根据传统样式调整,个别临水屋面加建出檐、挂落,增加雀宿檐等,丰富立面效果。沿河民居的窗户将全部更换为花窗式样,有满天星、书条、井字形等等,窗的形式有单扇、双扇,个别用长窗形式,局部放低窗沿,突出枕河特色。

    石炮头

    突出生活气息,打造横街“后花园”

    石炮头,南傍葑门塘,东起东环路夏家桥,西以叠楼口为界与葑门横街相连,古代为兵防要地,筑有叠楼,其上置有铁炮,以石、铁作炮弹,故以石炮头名之。以前,这里有古刹天宁寺,是葑门外最大的寺院,现在的遗迹仅存界石一块。

    石炮头是典型的水乡农舍风貌,石板路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在小巷延伸,如画家寥寥几笔,就把古街勾勒得层次鲜明、跌宕起伏。沿着幽深的街巷闲步,穿梭在屋舍民居,踯躅在一座又一座古老的亭院,一步一段历史,一步一个景致,雕梁画栋的门栅、木坊不夸张不矫饰地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不能不说是江南古街独有的个性。

    目前,石炮头沿街农舍民居有40%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筑,部分清末民初建筑的风貌也改动较大。因年久失修,沿街建筑普遍损坏、破败。在沧浪区横街二期整治中,石炮头的整治将突出生活气息,以现状建筑特点为基础,进行立面整饰,根据原有建筑特色,修复性整治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突出石炮头的历史文化气息,保留水乡农舍民居风貌,打造成横街的“后花园”。

    葑门横街档案

    苏州古城历史上共有5条横街,除了葑门横街,还有娄门、盘门、阊门和汤家巷。葑门横街与石炮头巷相连,由西至东,全长约530米,是至今唯一保留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老街。临河而建,横街前街后河,河街并行,是典型的枕河人家,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横街上的叠楼、天宁寺等建筑虽然已被拆除了,但遗址还在。民国时期吴门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许伯安建造的红板桥依然横跨在葑门塘上。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