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新馆聚珍宝

苏州日报 20101119 C第03版

■何大明

西北街88号 (原58号)有一座保存至今的吴宅,坐北朝南,分为三路五进。吴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宅内大小庭院多达六处,其间,厅、堂、台、楼、阁,以及花木假山一应俱全。吴宅俗称尚志堂,控保建筑名单上亦用此名。解放前,吴宅已散为民居,后来大部分归苏州檀香扇厂使用。 2002年6月,苏州檀香扇厂改制调整,经有关部门协调,腾出约4000平方米空间筹建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吴宅共三路,东路为吴宅正落,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各个展馆就从南至北布置在这条轴线上。砖细门框上,安有两扇黑漆对开木结构大门,门上镶嵌一对兽形铜门环,扣之有声。门上方列砖额,题“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九个描金行书,为吴门著名书画家谢孝思所题。第一进门厅,现在改为对应的两间,东侧为售票处,西侧为檀香扇小卖部。第二进为轿厅,硬山式,塑纹头脊,此厅现辟为博物馆序馆。

    与众不同的是,第二进轿厅与第三进大厅之间有一堵独立院墙,墙体上嵌有一座吴地罕见的门楼——双面砖雕门楼。门楼建于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正面(北向)额“孝义忠信”四字。宅主的这一治家格言,虽不离封建礼教范畴,却体现了伦理道德的积极因素;背面(南向)砖额已在文革中被毁,从残存的痕迹中,依稀可辨认出“日新圣德”四字,也属儒家治理名言。砖雕门楼为歇山式,悬垂莲柱,置一斗六升丁字牌科,造型优美。

    第三进为大厅(正厅),面阔3间13米,进深9檩13米。屋脊为硬山式,前后翻轩。扁作梁架,雕有V字形包袱锦“百蝠流云”纹,两面山墙内侧通体砖细贴面。在步枋及廊枋上都施一斗六升桁间牌科,垫拱板雕刻精细。大厅现辟为一号展馆(珍品精品馆),展出经典作品多件。大型象牙雕刻“满堂佛”,在一对2米长的象牙上,浮雕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罗汉等150余尊。此外,还有真珠舍利宝幢(复制品)、檀香木雕“莲池海会”、沉香木雕“万佛梵宫”等气势恢宏的大型精品。

    大厅后面的花园,是吴宅中最大的一处庭院,广达400平方米。园内幽雅宜人,但见卵石曲径蜿蜒,湖石假山错落;绿茵中,植有银杏、红枫、枇杷等花木。穿过云墙上额有“别幽”的月洞门,就到了第四进堂楼。堂楼上下两层,为三面围合的走马楼,底层辟为二号馆(织绣艺术馆),楼上为礼品馆,平时不对外开放。在中国四大名绣中,苏绣独领风骚,其中不少精品,现在都陈列在二号展馆。双面异色绣《毛主席像》嵌于大型红木地屏,规范恢宏;红木地屏双面绣《大白猫》,正反两面相映成趣;发绣《维摩演教图》惟妙惟肖。九龙大宫扇采用印度檀香木、沉香木、紫檀木、象牙、翡翠、红珊瑚、黄金白银等多种名贵材料精制而成,让人叹为观止。在第四进和第五进之间,也有一座幽雅的小庭院。东西两侧分别设卷棚歇山顶半亭,可分别通往东西两条备弄。

    第五进为上下两层的内厅,原为主人卧室,现辟为三号馆。底层为雕刻艺术馆,楼上为檀香艺术馆。底层展馆内,有一座红木雕刻的“灯担堂名”。四周围合雕花栏板的堂名台,是一座美轮美奂的“流动戏台”。跑江湖的戏班子,常常携带全套灯担道具至主人家唱戏。

    在东备弄的小庭院内,有一座硬山式小轩,现辟为微型景观馆。馆内展出水陆盘门、枫桥铁铃关等姑苏微缩名胜,以及仿古云锣、编钟等微缩乐器精品。东西两条备弄,也堪称两条艺术长廊:东备弄嵌有书条石十二方,有董其昌《桃源行》书法石刻、唐寅《花鸟图》石刻等;西备弄陈列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简介,有顾文霞、王金山、李娥英等大师的事迹。

    吴宅西路现在仍散为民居,不属于工艺美术博物馆,其间的三座砖雕门楼,也值得一提。在第二进住宅北墙,砖雕门楼额为“圭璋范德”,枋间浮雕精美的戏文故事。在第三进住宅北墙,砖雕门楼额为“兰茁其芽”,其间以浮雕精美的人物造型图,其落款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已丑科状元陈初哲所书。陈初哲一表人才,风流倜傥,被称为“风流才子”。从陈初哲身上,可以挖掘出有关吴宅主人的史料。在第四进住宅北面,砖雕门楼额为“德为福基”,该门楼较前两座为简,不饰花卉和人物图案。由于这三座门楼都散为民居中,存在着一定的保护难度,有关方面应该通盘考虑,将西路住宅收回后,划归工艺美术博物馆使用,以保留吴宅作为控保建筑的完整性。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