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路:苏州花茶香满街

姑苏晚报 20091011 26版

■清风

■清风

    留园路位于苏州古城区的西北角,东起广济路,西至虎丘路,因有古典名园留园而得名。早先的留园附近只是羊肠小道,名叫花步里。民国五年(1916),因当时的园主盛康亡故,其子盛宣怀为父大办丧事,出资将留园至广济桥之间的小道拓宽,铺上石子,取名"五福路",是苏州早期的马路之一。该路1952年更名为"留园路",民间俗呼"留园马路"。

    充满平民气质的路

    这条以古典名园命名的路,也确实有着姑苏传统的韵致。马路两旁新建、修缮的房子,大多保持着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格调。曲曲弯弯的马路并不宽绰,除了路口坐北朝南一幢六层高的现代苏派建筑稍显突兀外,一路上两旁大多为低低矮矮老式鱼鳞似的小瓦房,有的一层有的二层最高不过三层,看来倒也错落有致。

    一进入留园路,就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因我的初中、高中都是在留园中学上的。留园路对我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这些年来变化还是蛮大的。

    像如今的锦江之星旅馆,原来是赫赫有名的苏州茶厂。当时三叉路口的西北面,是茶厂一道高高长长的弧形围墙。从目今的眼光看,当是一个做广告的绝佳之处。而在那个特殊年代,则成为一个令人注目的宣传阵地。当年每每上学放学路过这里,常常能见到一个戴眼镜前额光秃秃的中年男子,站在高高的美工梯子上不是画宣传画,就是写美术字。听说他是中央美院的高材生,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了茶厂当美工。当年他在围墙上画的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曾令苏州四处八路的人赶来观看。而他写的新魏碑美术字,在当时苏城也是大家公认的"一只鼎"。他在我们几个喜欢写写画画的男生心目中,可谓是个仰慕不已的偶像。

    当年的留园路北边,还有苏州公共汽车公司、苏州开关厂两家苏城的著名企业。其间夹杂着破破旧旧的民居。而南边则为大片密密扎扎的居民区,且大都为从苏北移民过来的居民自建房,低矮杂乱极不规则。故留园路在我的记忆中,是一条充满平民气质的路。就像由苏州农校教工宿舍改建的留园中学,也是一所平民学校一般。

    苏州花茶享誉中外

    在留园中学上学的年代,每当茉莉花盛开的季节,便见虎丘附近一带的花农,吭哟吭哟地挑着一担担洁白如雪香气浓郁的茉莉花直奔茶厂。挑花的队伍总是拉得长长的,蔚为壮观,那是一路灿烂芬芳。随后的时节,还有珠珠花、玳玳花什么的一担担挑进茶厂,那也都是熏得留园路要香上好几天。

    我们曾到隔壁的茶厂参观过,花茶的制作工艺其实并没想象的那么复杂。宽畅明亮的车间一律都是地板房,收拾得是清清爽爽,也十分干燥。用竹子编的片子竖起圈成筒状固定下来,然后是一批刚烘好的成茶一批鲜花这样层层叠叠堆放起来,堆满后用帆布盖没顶。就这样窨上三五天的模样,待到鲜花香消玉殒,成茶吸足花香也就成了。只知道茉莉花茶要稍贱一点,所以花与茶也就混在一起不分了。而像珠珠花茶等高档一些的花茶制成后,残花是要一一捡干净的。

    苏州花茶是以特制的绿茶和新鲜的天然香花窨制而成。且品目繁多,有珠兰、玳玳、白兰、桅子等等,其茶叶色柔嫩,茶汤清澈,甘洌爽口,茶味花香相得益彰,可谓饮中佳品。史料记载,苏州花茶始于南宋,发展于明清,远销东北和西北,也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民国四年(1915)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苏州花茶还荣获优等奖呢。

    不过在解放前,苏州的花茶行还呈"游兵散勇"状,那是不计其数,并未真正形成规模。这些花茶行不少集中在杨安浜周围一带。当时干这行当的,以安徽人居多,可见苏州从来就是个开放性的城市。而苏州花茶业之所以能兴盛,一方面是地产茶叶适宜制作花茶,更主要的是虎丘附近一带盛产各种香气幽雅的鲜花。

    苏州茶厂是解放后建的,便是由杨安浜一带的茶行公私合营汇合而成的。其拳头产品就是种类较为齐全的各式花茶,深受北方人的青睐,产品曾畅销大半个中国。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个私经济的发展,大批花农丧失了种花的积极性,苏州的花茶业风光不再。

    留园因何叫留园

    留园尽管就在学校的一侧,当年的门票铜钿可吃上一副大饼油条了,读中学的几年中几乎没去玩过。直到高中毕业有了工作后,一到节假日常常约上同学、朋友,到留园茶室吃茶。一人泡上一杯绿茶,桌上放满糖果瓜子,再每人面前摆上一包大前门,于是乎海阔天空的吹牛聊天,这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时尚玩法。如在吃茶中,看到一边桌上有要好的朋友,我们会轻轻叫来服务员,付上钱不声不响叫服务员送去香烟糖果,那叫义气。而谁能享受这种款待,则是有脸面路道粗,说明社会上朋友多交际广。如谁能拎一只单喇叭收录机,放上邓丽君的歌带,用现今的话来讲,可谓帅呆了酷毙了。那年代年轻人的娱乐生活还较为枯乏,像我们这把年纪的人中,当年连相亲也十有八九是在园林里的。如今想想也蛮有道理的,园林里风景秀丽充满诗情画意,人在其中不免心情愉悦,这相亲的成功率也就高了。

    留园的大门实在简朴,就石条门框,两扇黑漆屏门并不算大。进入里面却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风光无限。难怪留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留园的留字,颇能体现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把姓氏留下去,把家业留下去……但再怎么着,用一个有些呆板的留字命名一座清雅灵秀的园林,总觉得有些怪怪的。原来其中有着曲折的故事呢。

    留园,原为明万历年间太仆卿徐泰时建造的园林——东园。但终因子孙无能,没能留住。明清之间,园子更是屡次易主,都无一能留,造成逐渐荒落。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园归吴县人刘恕。他十分喜欢该园,购得后重新修整并进行了扩建。建成后,名园石寒碧庄。

    咸丰三十年(1840),太平天国在苏放了一把大火,把浒墅关到阊门十里繁华之地烧得满目焦土,可刘家园子却劫后余生、没遭损伤,可谓奇迹。可惜刘家还是没留住该园。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园被常州人湖北政使盛康购得。盛康一眼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因一方面“刘园”已在民间叫开,另一方面也想留住这个园子,遂更名刘之谐音留字,留园之名方流传至今。

    而盛康之子盛老四吸毒豪赌无所不能,曾一夜输掉过盛家在上海北京路上的十几条弄堂,亦无本事"留"园。最后因盛家后人实在无力管理此园只得将园捐给了国家。而盛老四则落泊成留园的看门人。从留园曲折的经历来看,富不过三代确实成了国人的一个魔咒,实得令人深思。

    秋过留园路,引起遐思缕缕。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