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珉:奋笔疾书,无怨无悔守望古镇

姑苏晚报 20160812 A第12版

■谷雨



  人物简介:李海珉,男,1947年9月出生,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顾问、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顾问和柳亚子纪念馆顾问。作为土生土长的黎里人,李海珉在当地是家喻户晓。他,先后做过二十多年的老师,就在教学上有所成就时,他转行到了柳亚子纪念馆,从事起南社文化和书画文物的研究。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他先后出版6部个人专著,先后发表600余万字作品。作为黎里的老居民,李海珉还以保护开发黎里为己任,四处奔走,奋笔疾书,呕心沥血整理古镇资料,只为留住故乡的根。

  师者:25年扎根农村,深受学生们尊敬和喜爱

  见到李海珉,是在黎里古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室。走进由古建改造而成的办公室,里面散发浓郁的古色古香韵味。眼前的李海珉,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看上去根本不像快70岁的人。
  李海珉出生在黎里,长在黎里。父母是普通工人,兄妹四人中,他排行老大。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然而,古镇里的小桥流水,古树老屋,陪伴李海珉度过了快乐童年。1963年8月,初中刚毕业的李海珉,跟随父母下放到了农村,开始了田间劳作。“当时条件真的艰苦,住的是临时搭建的茅草棚。”李海珉说,一年的田间劳作,不但让他体验了做农民的不易,也让他对江南水乡的生活有了更深体会,闲暇时间,他总是喜欢读书。
  一年后,一个幸运机会降临。当时的江苏省新苏师范面向下放的农村青年招生,吴江共有30多个符合条件的青年报名考试,李海珉成为6名被录取幸运儿中的一个。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厍的一所小学教书。工作不久,他又被学校负责人委以重任,组建初一班级。就这样,在“戴帽初中”里工作了近8年后,他调回了黎里,进入了黎里二中。此后几年里,他又通过勤奋自学,先后拿到了脱产大专和函授本科的学历。
  李海珉说,随着工作的稳定,儿子女儿也都相继变大,也让他抽出更多时间开展教学科研。在撰写、发表相关教学论文的同时,他也喜欢写些散文。由于平时工作认真、踏实,他也成长为学校的教师骨干,还被选拔参加了全吴江教育系统的语文公开课。对于李海珉的课,学生们也都很喜欢,同学们都觉得,上他的课,不但轻松,而且容易理解。

  学者:潜心文史研究,为“南社”传播摇旗呐喊

  “如果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说不定到现在,也能做出点成绩来。”李海珉说,正当他在学校里工作得顺风顺水时,1991年,镇上的柳亚子纪念馆相中了他,准备将他“挖”走。不料,由于主管部门不肯放人,拖了三年后,1994年,这次调动才得以成功,他由中学骨干教师,变成了柳亚子纪念馆的普通馆员。工资非但没升,每月还减少了97元,相当于减少了20%。身边的很多朋友都笑他傻,就连妻子也感到不能理解。
  不过,在李海珉看来,人生必须有舍,才能有得,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化研究,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舍”,他舍得。当时的柳亚子纪念馆与黎里镇文保所,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来到纪念馆后,李海珉沉下心来,一头埋入书堆中,开始研读起文史资料。在他看来,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十分诱人的机会摆在了李海珉面前。他的一个儿时伙伴,在泰国做生意,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无暇顾及国内生意,于是找到了李海珉,邀请他加盟。“那时,儿子女儿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也是家里最缺钱的时候。”李海珉说,对方当时给他开出的年薪是5—8万,差不多是他在纪念馆工资的10倍。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纠结,他还是放弃了。虽然家中缺钱,但他更注重精神生活的富有。再说,组织上好不容易促成他的工作调动,他哪能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呢!
  进馆后不久,李海珉编写了一本《爱国诗人柳亚子》的小册子,全书四万余字。“对这位吴江走出去的爱国诗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让吴江的青少年知道,要让吴江的青少年,以此为豪,以此为榜样。”李海珉和同事带着书,周游吴江各所中小学校园,免费举办讲座,同时送书。到1998年,短短三年,先后举办讲座超过300场,听讲师生12万人次,散发小册子10万余本,受到师生们的追捧和好评。
  对纪念馆来说,如何丰富藏品,这也是后来成为纪念馆馆长后李海珉重点考虑的问题。想要深入研究南社,那么必须从南社后裔入手,从他们那里去获得最真实最一手的资料。拜访南社后裔,也是平时一份重要工作。每一次,李海珉都以晚辈身份虚心前往。上海松江南社重臣姚鹓雏后裔姚明华、姚玉华家,几乎每年,李海珉都必前往拜年。后来,姚家有意将厚厚一册《姚鹓雏先生诗友唱和笺札》捐出,当时,上海本地多家博物馆也都希望得到这些藏品。在后来的沟通中李海珉发现,姚家后人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那些书画手迹能有人真正去研究它,而不是登记入册入库后了事。李海珉当场表态,他愿意为之尽力。回到吴江后,他根据相关手迹写了几篇稿件,投给书画报刊,很快便刊登出来。后来,稿子越写越多,文章越写越长。当李海珉把这些发表的文章呈现给姚家后人看时,对方也被深深感动,知道李海珉没有食言,是个认真做事的人。1997年5月28日,适逢柳亚子诞辰110周年、柳亚子纪念馆成立10周年纪念之际,姚明华、姚玉华两位老人将《姚鹓雏先生诗友唱和拾珍》183件名人手迹,捐赠给了柳亚子纪念馆。
  为了便于研究,李海珉专门为姚鹓雏先生编写了一个年表,然后写下了姚鹓雏及南社成员的大量文稿,并出版了相关专著。有人用“南社研究第一人”来形容李海珉。不过在李海珉看来,自己只是做一名民间文史学者应该做的事而已。

  守望者:四处奔走奋笔疾书,只为留住故乡的根

  早在担任柳亚子纪念馆馆长时,李海珉同时兼任黎里镇文保所所长。当他看到古镇里许多上了岁月的老宅被拆,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是他又无法制止。他也明白,如果要想保护好古镇,必须把黎里全镇申报成历史文化名镇,才能整体上进行保护。
  2006年,李海珉出版了《古镇黎里》一书,准备作为黎里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奠基之作。可就在同年5月,黎里与芦墟合并,成为汾湖镇。2007年9月,李海珉退休,然而,为了保护古镇,留住古镇的根,他四处奔走呼吁,奋笔疾书,寻找一切机会宣传黎里。2013年2月,撤并7年的黎里镇恢复建制。更让李海珉欣慰和喜悦的是,2014年2月,黎里镇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5年3月,黎里镇增补进江南古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
  在李海珉看来,江南古镇同出一母,大同小异。他告诉记者,黎里古镇共有115条弄堂,起步于南宋,止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多属于明清两代的遗存,是先民成功的生活实践。其次是250余颗缆船石,每一颗都有说道,有象征、有暗喻,更有祈求,堪称解读水乡社会的密码。
  吴江的一位老领导曾多次对李海珉说,必须挖掘黎里古镇的历史文化,务必做到每一条弄堂都说得出历史,走得出名人,甚至每一幢古建筑都得有故事。多年来,李海珉努力寻找黎里名门望的族谱、家谱,努力搜集种种资料,至今,他已经搜得六部家谱。多次召开老前辈座谈会,走访名家宿儒,记录他们的回忆,向全国各地黎里后裔写信,打电话,征集资料。随着古镇的开发,陆续有古碑刻、古建筑、古文物发现,每次接到电话,李海珉总会第一时间奔向现场,展开研究。
  “有些江南古镇的发展,已经遭遇瓶颈,黎里的开发保护,决不能走这些古镇的老路,应该朝着宜居、宜业、宜旅的方向发展。”李海珉说,在他看来,真正的江南古镇,除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更要听得见蛙声鸟叫,要闻得到菜花稻花香,这样的古镇,才更有魅力。更让李海珉感到自豪的是,他从文保单位东圣堂,发现了一位南宋时隐居黎里的赵磻老,就是这位赵磻老,升村为乡、整理市容、传布文化,成为黎里镇奠基者。而江南众多古镇,由于时势的需要,历史的选择,都会有人登上社会舞台,成为村落升格为集市奠基人,可是由于缺乏记载,其它古镇都湮灭无闻,唯有黎里找到了。
  如今,走在黎里古镇上,踏着石板,漫步廊棚,时光仿佛穿越回了近代文人的诗歌里。然而,李海珉却无暇驻足欣赏,他深知,恢复古镇风貌,只是黎里保护开发迈出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远。
  李海珉说,随着自己年龄一天天增大,他也在努力寻找一些既爱文史、又爱古镇保护,同时对家乡充满感情的年轻人,那样,他们也能接过古镇保护和开发的“接力棒”,把文化的根、故乡的根留住。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