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福珍:此生到死“丝方尽”

姑苏晚报 20161209 A第10版

■王小兵

  本报记者 王小兵
  昨天,从中国丝绸协会传来消息,苏州慈云蚕丝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福珍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37年前沈福珍踏入丝绸行业,37年来她把自己献给了蚕丝事业,在一根丝上做文章,在一根丝上求快乐。这根丝,也给她带来了诸多荣誉:她成为蚕丝被国家标准制定者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人,被人们尊称为震泽蚕丝被的领路人。得知自己获得这个奖后,沈福珍动情地说:丝绸是我的人生、是我的生命,我要像蚕一样到死都把自己“献给丝绸事业。”

  传承大家

  开启蚕丝人生

  今年68岁的沈福珍,出生于震泽镇勤幸村一个世代种桑养蚕的农家。1978年,高中毕业在家务农的她被推荐进入苏州桑蚕专科学校。这让从小深爱蚕丝的沈福珍激动不已。当时的苏州桑蚕专科学校云集了许多蚕丝专家、学者,沈福珍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讨教。最为幸运的是她结识了全国著名的蚕桑专家、蚕丝之母费达生先生,费老将蚕丝的一切知识与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沈福珍。
  受恩师费达生先生影响,沈福珍从此与蚕丝结下了不解情缘。1983年,沈福珍离开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返乡回到震泽勤幸村丝绵厂从事管理工作,当时这个村办厂资金不足,条件差,规模小,但在沈福珍的努力下,该厂生产的“红牌”丝绵通过外贸公司走出国门,出口到欧洲各地。进入九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市场经济日趋发展,民营企业破土而出,趁着这个东风,1992年,她创办了“吴江市震泽太湖茧绵加工制品经销部”,迈开了创办蚕丝企业的第一步。当时的茧绵加工制品经销部只有五间简陋的仓库,在这里,她和员工拉出了震泽乃至苏州首条自主生产的以“慈云”为命名的蚕丝被。

  品质第一

  把良心和诚信缝进蚕丝被

  创办企业后,沈福珍坚持“用人品做产品”,把良心和诚信缝进蚕丝制品里,做良心被、放心被、诚信被。24年来,她创立的慈云品牌,在质量上没有出现过一件次品,没有遇到一次投诉。
  沈福珍常说她是以恩师费达生的名义做蚕丝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我就没脸见费老了”,因此,每件产品出来,她都好像是要送给费老检“验一样,质量求完美,经营讲诚信。也许是她对产品质量把关的“苛刻”,她公司生产的蚕丝被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企业也由作坊到工厂,再由工厂到公司的跨跃,她创办的“慈云”品牌声名鹊起,成为震泽蚕丝被行业的公认的第一品牌。

  引领发展

  一根丝拉出了震泽蚕丝产业

  经过几年发展,震泽镇拥有大小蚕丝被企业200余家,涌现出了以慈云等5朵金花为代表的真丝家纺企业100多家,形成了从养蚕→抽丝→生产→经营→服务的产业链,全年蚕丝被生产总量达300万条,蚕丝床上用品100多万套,年增长在20%以上,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年产值12亿多元,在海内外13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专卖店。眼下,震泽蚕丝被和丝绸产品不仅是馈赠客户亲友的礼品上选,还漂洋过海,成为不少外国友人认识中国、认识震泽的“桥梁和纽带”。震泽镇被评为“中国蚕丝被之乡”,今年10月份,该镇又获批中国丝绸特色小镇。此时,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震泽小镇能在蚕丝行业中有如此地位和影响力,与沈福珍的坚守和不遗余力的引领是分不开的。
  24年来,沈福珍带领她的团队不仅传承和保护蚕丝被的传统制作方法,而且与时俱进,通过工艺、产品上的创新,不断改进蚕丝产品的不足,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和享受,共摸索出了蚕丝产品“十大科研项目”“十一个第一”“九个唯一”,并把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其他蚕丝企业,带领大家共同发展。震泽镇党委书记陆斌介绍,沈福珍24年前拉出震泽第一根丝,不仅拉出了一个蚕丝行业,而且拉出了“中国蚕丝之乡”,一个丝绸小镇,她就像一只蚕,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蚕丝事业。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