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写《家训百字铭》

苏州日报 20160526 A第10版

■夏冰


  一个家族,能保持长盛不衰,或许有,但能绵延千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个奇迹。苏州范氏家族就是个奇迹。
  清寒学子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由此,苏州范氏家族也开启了长盛不衰的征程。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有点“富不过三代”的意思,任凭你的本事有多大,留给后人再多的财富,只要经过几代人,基本上就消耗殆尽了。范仲淹无疑是智者,他深谙其中的玄机,与其留利禄给子孙,不如身正为范,将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训一代代流传下去,这才是一剂永葆家族兴盛的良方。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唐代宰相范履冰后裔的范仲淹,祖籍陕西,其高祖范隋南渡担任浙江丽水县丞,因战乱无法北归,于是全家就定居在苏州,古籍吴县。所以,范隋是苏州范氏的始祖。
  范仲淹曾祖范梦龄,任五代吴越国中吴节度判官;祖父范赞时,为吴越国秘书监;父范墉,任北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后由于范仲淹功勋卓著,其曾祖、祖、父三代得到朝廷所赠太师衔,分别被追封为徐国公、唐国公、周国公,在苏州天平山忠烈庙享受后人的祭祀供奉。
  范仲淹二岁丧父、母亲改嫁、寄人篱下,促使他自小立志苦读,划粥断齑”就是他当时专“心致志、艰苦向学的真实写照。煮好的粥,冷了结成块,饿了,就用刀子划一块充饥,而山间的野菜野葱,切碎了,加点盐,就成了下粥菜。应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老话,将来必有大出息。在少年范仲淹看来,通过苦读,不仅要改变自身的命运,更慷然有志于天下,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壮志,因为良相与良医都是可以济世救人的。
  范仲淹中了进士后,被任命的第一个地方官职是“司理参军”,是审理案件的助理。范仲淹秉公办案,常与上司争是非,上司以势压人,他也不苟同。回去后,他就把争辩的内容记在屏风上,待到离任时,屏风上已写得满满当当。由于他两袖清风,走时无路费,只好把老马卖掉,徒步走了回去。范仲淹为官从政,忠于社稷,时时刻刻以天下为己任。每到一个地方,总是以百姓利益为重。督修海堰、疏浚河道、兴办学校、鼓励农桑、平息争讼、惩治贪奸、睦邻安邦、互市通商、开仓赈灾,他事必躬亲,讲求实效。范仲淹晚年得知青州当地百姓纳税要来回奔波几百里,劳民伤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改革征税办法,将粮赋折算成现金,不但免除百姓奔劳之苦,还将完粮之后的余钱退给百姓,受到青州百姓的拥戴。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尽心竭力,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与成败,决不因此而稍有马虎,真正践行了他所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
  范仲淹自小跟随改嫁的母亲长大,慈母的谆谆教导,他终身铭记,不敢或忘。初入仕途,他就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并到苏州要求回归范氏家族,族中有人为难他,范仲淹意志坚定地说,只想恢复范姓,并无其他目的,这才获准。后经奏明朝廷,范仲淹终于恢复了范姓。他侍奉母亲,孝顺有加,由于他的母亲谢氏因生活所迫改嫁山东名士朱文翰,所以逝世后按照当时的礼教,不可能再葬回范氏祖茔,而朱文翰又有原配陪葬,两难之间,范仲淹将母独葬洛阳,并决定自己百年后也随葬于此,始终陪伴在为其尝尽人间辛酸、抚育其成人的慈母之旁。
  范仲淹虽然位至宰相,但毕生节俭。对子女家人,他也是反复申明“俭以养德”的道理。饮食上,粗茶淡饭,除非宾客上门,否则“食不重肉”。他的儿子们曾请求他在洛阳购买一所宅第,造个花园,以便退休养老时可以享用。他却说:“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且西都士大夫园林相望,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谁独障吾游者?岂必有诸己而后为乐耶?俸赐之馀,宜以赒宗族。”在他看来,自己拥有私产享乐,还不如将闲钱捐出来,救济家族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几个儿子,平日在家都是穿着朴素的布衣服。范仲淹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钱,也都作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
  范仲淹自奉俭约,但是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却是仗义疏财、毫不吝惜。在宗族内,他购置义田、创办义庄、兴办义学,让家族内的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必要的救助,贫者有衣食,病者得医治,遗孤受教育,老者得赡养,亡者得安葬。中国义庄的设立,是范仲淹首创,此举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消弭了因贫富分化产生的矛盾与隐患,对社会的和谐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其他家族纷纷仿效,义庄遍布天下。
  如果说,义庄是范氏家族得以长盛不衰的经济保障,那么范仲淹写的《家训百字铭》,则是范氏家族的精神支柱。家训虽然仅100个字,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被范氏后裔奉为传家至宝,对范氏家族影响深远。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家训首先明确“忠信孝悌”的大义,属于道德品质的范畴。在孔孟之道盛行的年代,对国家与君主要绝对忠诚,始终怀着赤子之心,为国效力。在现在看来,就是要爱国敬业、先忧后乐、具备社会责任感。在家中,对父母亲要孝顺,对兄弟姐妹要友爱,体现出和谐互助、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然后须勤学尊师,敦睦礼让。勤奋好学,是每个学子应该做到的;尊师重道,体现出学生接受知识后对老师的回馈与感恩。无论求学,还是踏上社会,与周围的人相处,都要亲善和睦。
  接着便是乐善好施,谦虚廉洁。家中须尊敬长者、关怀幼小,那么社会上也要如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尤其是对那些弱势群体,要急人所急,对其进行必要的救助。待人要谦虚恭敬,对物须廉洁自律,多给予,少索取,体现了急公好义的高尚情操。
  再者,阐述了“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道理。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字,离不开粮食,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所以为人处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懂得感恩、爱惜生命。
  对于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能够身体力行,那么上对祖先可以问心无愧,下对儿孙可以垂范百世。范仲淹本人就是这样立身处世的,他的子孙也大都能坚守家训、维护家风,所以范氏家族能够长盛千年而不衰。

  □夏冰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