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朴:自由职业的先行者

姑苏晚报 20160619 B第01版

■刘放


  ■本报记者刘放
  沈潜小传
  1965年生,昆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熟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传统文化、佛教文化、文化江南等教学,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区域社会史,以人物研究为中心,以文史融通为理路。出版《宗仰上人集》《百年家族顾维钧》《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足迹与心迹》《近代化中国大策划》《出世入世间:黄宗仰传论》《宗仰上人行谊》《翁同龢》《曾朴》《书生吟唱》等编著和专著12种。其中,《宗仰上人集》和《黄宗仰传论》被学界称为从根本上弥补了重要的历史缺憾。和在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的女儿联袂合作出版《曾朴》一书。

  小巷深处留下过曾朴爱恨交加的匆匆身影

  晚报会客厅:沈老师好!日前你在苏州图书馆做的关于《孽海花》作者曾朴讲座,非常好,让我们只是在文学史上知道的这位苏州文化前贤,一下子离我们这么近,他就出没在苏州的小巷中,对于广大听众,尤其是中老年听众颇有启发啊。
  沈潜:苏州庭院深深、小桥流水,处处流淌着历史文化的生动气韵。小巷深处的汪鸣銮故居是“老苏州”熟悉的老宅,幽幽巷道,留下过曾朴爱恨交加的匆匆身影。19岁乡试中式前,由内母舅吴大澂做媒,促成了书香世家子曾朴与苏州名士汪鸣銮之女汪珊圆的姻缘。可惜命运作弄,在他登科后的当年冬天,夫人产后不久因褥热症离世,未足二个月的女儿也不幸夭折。此后续弦再婚,曾朴又娶了住在苏州高墩弄的沈家小姐沈香生,岳父沈梅孙曾官至湖南按察司、甘肃布政使,也是父亲曾之撰的老友。
  曾朴世居常熟,就其一生行迹,与苏州渊源深厚。在他所不断拓展的交游圈中,多有苏州乡谊世交、同僚时贤。年少时授读课艺,列名受业师、肄业师中就有吴宝恕、吴大澂、潘祖荫等。此次讲座主要面向古城苏州的中老年听众,以“白头少年”启题,切近了受众群的心灵共鸣。从千年古巷王洗马巷说起,设置特定的场景,也更贴近地脉人望,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有助于激发后人走进历史,拥有穿越历史的“在场”情景感。
  晚报会客厅:能先说说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吗?
  沈潜:《孽海花》的成书复杂而曲折。小说的最初创意者是来自吴江同里的金松岑,活跃于晚清文坛的著名作家,1903年,他以揭露帝俄侵略野心为主题,在江苏留日同乡会创办的《江苏》发表了《孽海花》第一、二回,后又写四回。第二年曾朴在上海创办小说林社,出版中外小说,为此联系金松岑,金把已写稿子寄去,曾朴感觉题材很好,但嫌原稿格局过于狭隘,建议借用主人公做主线,尽量烘托大历史背景,不料金以“小说非余所喜”之故,就此顺水推舟地将续写的责任全权委托给曾朴。从这一年的九月起,曾朴接续金原作,通盘擘划,手拟《孽海花》人物名单,并与金松岑共同商定60回回目。随后历时三个多月,先写出前20回,包括对原有6回的重新改写。据说,当时曾朴所集资料堆了一小间,由专人整理编排备用。因为心神所注地写作,呼人取物,往往会误呼书中的人名物品。当书稿第一册完成后不久,岳父见小说内容鼓吹革命,所涉又多前辈轶事,当面拍桌斥责。老人怕祸延九族,开罪亲友,还把稿子锁入抽屉不让付印,但曾朴不甘心自己的心血埋没,暗自让妻子偷了出来。友人追忆,曾朴通常夜里写作,至少熬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不过,小说的全局规划原有六十回,但曾朴生前仅写到三十五回,就因精力、体力不支,没有继续下去。好在友人张鸿承其遗志,从第三十一回写起,续至六十回,成《续孽海花》,并在1943年交付出版。

  自传体长篇白话小说《鲁男子》鲜为人知

  晚报会客厅:一个突然而起的想法,能否将这部书的主线,改变成电视连续剧的形式,估计很好看,以晚清的背景,洪钧赛金花的故事主线,有宫廷戏,又有海外戏,拍得好的话也许是一个大制作。
  沈潜:想法非常有创意。通过影视剧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一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进程,更容易增强大众化的历史了解,这是有益的尝试,但也无疑是个挑战。曾朴在1928年发表《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一文中表白:“这书主干的意义,只为我看着这30年,是我中国由旧到新的一个大转关,一方面文化的推移,一方面政治的变动,可惊可喜的现象,都在这时期内飞也似的进行。我就想把这些现象,合拢了它的侧影或远景和相连系的一些细节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它自然地一幕一幕地展现,印象上不啻目击了大事的全景一般。”小说六十回目,表现了同治、光绪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中法战争到中俄领土争端;从中日甲午海战到台湾军民的抗日斗争;从洋务运动到维新思潮的兴起,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到义和团风暴的高涨,以及20世纪初年民主革命浪潮的迅猛发展,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那么,怎样让观众在状元与名妓为主要脉络的描摹中,既重温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又能展现过渡时代士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并且,将历史人物的情感因素包含在内,再现个体生命的喜怒哀乐及其人生选择,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饱满些、立体些,塑造历史真实感的艺术形象。只有这样,电视剧才有广度深度,更有可触可摸的温度。
  问题在于,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不能胡编乱造,又要合理想象,烘托艺术感染力。这就需要在忠于史实和艺术加工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好历史剧的“正说”和“戏说”,以免剧本的庸俗化、低俗化。
  晚报会客厅:《孽海花》我们知道一些内容,而曾朴晚年重要的作品《鲁男子》我们却根本不知道,你对《鲁男子》怎么看?
  沈潜:较之蜚声中外的《孽海花》,曾朴晚年创作的自传体长篇白话小说《鲁男子》,确实鲜为人知。1927年曾朴由政坛重返文坛,在上海创办了真美善书店及其杂志。在这期间,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础,以鲁男子为主人公,描写了传统宗法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力图再现从清末至国民革命军成功的社会历史变迁。小说原计划包括《恋》《婚》《乐》《议》《宦》《战》六卷本,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缀。可惜因健康状况,最终未能完成。不过,以单行本《鲁男子·恋》为证,小说一度三版,深得读者好评。《恋》描述了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经历:一对是鲁男子和表姐齐宛中,因家庭反对而妥协,最终忍痛分手;另一对是朱小雄和汤云凤,纵有双宿双飞,终因受挫而自杀殉情。前者是曾朴的夫子自道,后者以虚构角色作陪衬。作者以大胆、细腻、清新、优美的笔触,将人物的内心描写、情感刻画巧妙结合,串起了离合悲欢的故事、情网交织的叙述,控诉了传统宗法制度下的“人生惨痛”,倾诉着对个性解放的热切呼唤;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叙事结构及其人文精神,传递着以人的觉醒和发现为中心的新文学特质。
  有人问曾朴:“鲁男子的恋,是不是事实?”曾朴对此供认不讳:“当然是事实。但情节有变换或颠倒,时间不尽同真事吻合,这是各小说家自序体的小说的常例,只为所重的在情感,所以写情感处全是真的,几乎没些子虚伪。”一帘幽梦,终生悔恨;梦落春花,岂能梦影无痕?年少时遭遇的这段“恋爱上没世难忘的创痛”,恍如隔世,又储藏、铭刻在了曾朴的心灵最深处,隐忍了五十多年。转眼间,人渐老,鬓已白,往事如烟,人生如梦,《恋》就是他抒写青年时代的罗曼史、晚年回忆的忏悔录。曾朴说过:“运用自己所吸收的西欧文化,融合我国固有的优美艺文,然后凭熟练的技巧和细腻的描写,写出一生的历史。”《鲁男子》创作的艺术效果,既与他追求真美善的文学境界、本真自在的创作要求密不可分,也表现了作者借鉴西方文化、会通中西的意识自觉。《鲁男子》三部曲,正是曾朴自觉追求新文学的躬身实践。

  晚清知识界身份边缘化、职业自由化的先行者

  晚报会客厅:曾朴的一生是不平淡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如果他听从父母之命,好好攻仕途,或者拼命做生意,也许就多了一个历史烟尘中默默的官吏和商人,却少了一个写《孽海花》的曾朴,那也许就是后人的大损失。
  沈潜:曾朴自幼聪慧好学,少小就在父辈名师墨守成规的督导下研讨课艺,参加科考,但在1892年入京会试时弄污试卷,愤然表示“功名不合此中求”,当即拂袖而去。尽管父亲后来斥资为他捐官供职,但墨污科考试卷乃叛逆行为,此后不久又因不为内阁衙门保举而失去应试资格,终至悲愤离京回乡,恰恰意味着曾朴并未恪守“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老路,选择了与传统体制的疏离甚至摒弃,这一既定轨迹的改变,也把自己的人生前景推到了一个边缘化的境遇。
  但从士林的科场功名中自我放逐,曾朴因缘际会地充当了晚清知识界身份边缘化、职业自由化的先行者。在近代社会急剧转型的复杂张力中,他在磨合和应变中寻求新的生活空间,寻求自身的重新定位。无论从政、从商,还是从文、交往各界,曾朴坚守本性,从未在颠沛的岁月中随波逐流,从未放弃追求文学的纯粹与热忱。在充满异数的行旅中,无论家变国变世道变,志趣坚定不变,历久弥坚,从而成就了非同寻常的人生事业。
  晚报会客厅:所以,曾朴本身也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高考结束后马上就是录取,又有几家欢喜几家愁,你以历史教授的视角,说说类似曾朴一样的“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故事好吗?
  沈潜:每年的高考,牵动着无数学子、父母和老师的心,分数公布在望,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毫不否认,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考试,但绝非人生的全部。金榜题名者可喜,名落孙山者未必可悲。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高考受挫,学子难免失落、沮丧和迷茫,但又何尝不是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的一次考验?十年科举路,一把辛酸泪,但在历史上,独辟蹊径成大才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文学家曹雪芹、金圣叹、吴敬梓、蒲松龄等等,都是落第秀才。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个性耿介,屡试不中,27岁起弃绝科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得江山豪气之助,得师友问学之助,终成一代大儒。真正的人生考场是社会学校。身处当下网络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呼应倡导学习型的社会风气,只要坚守理想,选择好自己的方向,努力践行,善于学习,自我教育,积蓄能量,乐观生活,一样能立足于社会,磨砺成长,重塑人生的辉煌。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