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佩智:续一段现代糖粥传奇

苏州日报 20041028 二卷20页

■徐宁

在她心中,糖粥就是童年苏州的美好回忆。她说自己从小就馋糖粥,记得儿时每天午睡起来,就听到门前笃笃笃的梆子声,拿上大人给的两分钱,飞快地跑到骆驼担边――― 

    金秋时节,刚修复的山塘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正式开街。千年老街上,最聚人气的,竟是那爿“八宝粥分店”。等待入座的食粥客中不时晃动着一位中年妇女忙碌的身影,她就是粥店老板沙佩智。 

    糖粥情结 

    身为老板的沙佩智,花白的鬓发下架着副近视眼镜,善良敦厚的面容上,有着一份质朴和内敛的书卷气。她插过队,进过厂,2000年50岁之际,从林机厂财务工作岗位上退休,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沙佩智退休回到家,第一个念头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她想做什么?――卖糖粥。 

    不知为什么,在她心中,糖粥就是童年苏州的美好回忆。她说自己从小就馋糖粥,记得儿时每天午睡起来,就听到门前笃笃笃的梆子声,拿上大人给的两分钱,飞快地跑到骆驼担边,看到豆沙糊浇上白粥时,就开始舔舌头了。一碗糖粥拿回家,还要与妹妹分来吃,最后是两人将碗、勺都舔干净。她说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让我吃个够。1998年,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其中“八宝粥记”一集讲的就是苏州的故事,看着电视的沙佩智心中一动:生活中的苏州怎么没有八宝粥店?假如自己下了岗,就去开个粥店。 

    沙佩智没下岗,但她心里那根糖粥的弦被拨动后,再也没有平静下来。她开始收集整理粥谱,待到她2000年退休时,家中电脑里已输入了民间流传的300多种粥谱和清代曹廷栋《百科粥疗》中的百种药粥谱。办完退休手续,家中凳子还没坐热,她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糖粥店计划”了。看到她的执着,早已下岗的爱人叹口气:“让她开吧,不开要发神经病的。” 

    沙佩智从没开店做过生意,心里也不觉得怕,心想大不了烧坏十锅粥,这点损失还能承受。可真正开始着手筹办了,才发现根本不是她想的那样简单。最起码,开店要店面,满大街找房子,一圈跑下来,她的心就凉了一半。一点点的小房子租金就要好几万,像她那点家底,哪里还敢开口。沙佩智可不是轻易就打退堂鼓的人,她立马手写一封信,直接寄给市委书记和市长,讲述她想恢复苏州传统糖粥的美好愿望以及遇到的困难。想不到,没过三四天,观前改造工程指挥部就打电话找到她,请她去谈谈。她这才知道,市领导已在她的信上作了批示。她向有关部门讲了自己的糖粥梦,有关部门的同志听了很感兴趣,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同意以低廉的租金向她出租店面,让她的糖粥店与小商品市场一起进驻玄妙观。 

    沙佩智美梦就要成真,真是欣喜若狂,根据自己的实力,她选了洙泗巷一爿略小的店面,做点简单的装修,买了几口粥锅,套用个电视剧中的店名,“八宝粥店”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开张了。 

    糖粥境界 

    沙佩智说,粥店刚开张时,知道的人不多,有时一天只做几十块钱的生意,连水电费都不够。但吃过的人却感觉很好,这些人变成了“回头客”,再一传十,十传百,粥店真的开始兴旺起来。 

    来吃粥的大多是老人,沙佩智发现,老人们吃的不仅是糖粥的美味,更是对慈母爱怜和童年温馨的重温,是在粥中寻觅一段旧日的情怀。商业局一位老领导吃了粥后对她说,这爿店既然开出来了,就要坚持开下去,不要两个月就关掉。大家的鼓励像在沙佩智心里点了一把火,她不再有顾虑,一心想的就是怎样把粥店开好。 

    一开始小本经营,沙佩智从原料采买到烧粥,样样自己动手,不为别的,只为把好质量关,留住苏州人心中的美好记忆。她说好的米仁入粥有一种清香,差的米仁怎么烧也没有这种味道。所以从白米、莲心、芡实到红枣、赤豆、米仁,她都要自己精心挑选。结婚几十年,家中买米都是先生一手“承包”,开了粥店后,买米买粮成了沙佩智的“专利”,她三天两头跑粮油市场,自行车上驮着几十斤的配料冲来冲去,有时蛇皮袋漏了,采买物品撒了一地,有时车子带着重物倒下来,拉都拉不起。说起创业的艰辛,沙佩智笑道真是万事开头难,有一段时间,食客反映莲子不烂,她仔细琢磨,发现莲子不能用水泡,一泡就煮不烂。开店之初,每样配料都要当天烧一遍,特别忙,后来她发现,可以将八宝粥的配料分别烧好,放进冰箱冷冻,省时省力,还不影响质量。烧粥有这样多的学问,这是她当初没想到的,而一切艰辛,都在食客满意的微笑中得到了补偿。 

    这时的沙佩智满脑子都是粥,只想着开粥店烧好一锅粥就行了。可是很快,就有顾客建议,粥店不能只卖粥,还应经营各类苏州传统点心小吃。沙佩智说自己想来想去挖空心思才想出了馄饨、粽子、春卷、臭豆腐干和五香茶叶蛋。但沙佩智是个有心人,很快开掘出苏州传统名点眉毛酥和酥皮萝卜丝饼,推出赤豆糊圆子、桂花藕粉圆子等一系列传统小吃,正宗的美味小吃赢得海内外食客交口称赞,她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走进粥店的吃客寻求的是一种吴地传统风情,品味的是苏州的清逸淡雅滋润甜糯,是一种物化的传统文化,她觉得,开了粥店,才让她真正认识了苏州。 

    新糖粥传奇 

    沙佩智的粥店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鼓励,几十年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金熙先生冒雨送去苏州传统小吃的资料,民俗文化专家们鼓励沙佩智:“用吴文化的理念搞经营,这个思路很好。”沙佩智开始整理传统小吃的资料,每种小吃一个故事,希望各地各国游客来到苏州,每吃一道点心,就能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 

    糖粥里“掘”出了文化,沙佩智又想到了品牌,苏州糖粥以什么为标志?当然是骆驼担!她花1000块钱专门定做了一副骆驼担,放在店门口,立刻成了苏州一条新闻,媒体宣传后,粥店立马声名远扬,人们打的、坐三轮赶去喝粥。高峰时,楼梯上都站满了等位置的人。还有一件奇事:一位老人长病在床,知道玄妙观有了糖粥店,天天都要女儿去买,连吃一个月的粥,老人竟然起床了。或许是糖粥真有滋养功能?但可以肯定的是,老人从糖粥中得到一种精神的慰藉。 

    粥店名气大了,一年一度“轧神仙”的主办单位盛情邀请他们出摊,结果粥摊成了“轧神仙”的亮点,三天时间,打粥的师傅头都抬不起,卖了多少碗粥,谁也算不清。2003年,沙佩智盘下了狮子林旁的一家饭店,起名“吴门人家”,卖的还是苏州的传统饮食。今年国庆,山塘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正式开街,有关部门盛情相邀沙佩智在山塘街开设分店,这次沙佩智一步到位,不仅搬去了全套产品,还带去了全套文化。她将传统小吃的传说写成20多个故事,张挂于粥店四壁,海内外游客边吃点心边听故事,对苏州民俗有了真切的了解。 

    不少老人出门不便,希望能够让子女买了带回家吃,沙佩智觉得这是个推广产品的机会,就开始琢磨,在外带糖粥的封口纸上作产品宣传。不想这小小的封口纸又引发了一则新闻,沙佩智竟想出了以骆驼担做粥店的商标,并正式到工商部门注了册。沙佩智对骆驼担情有独钟,她说苏州的骆驼担设计得实在太聪明了,一个小小的骆驼担,根本就是一个流动的厨房,它可将灶、锅、碗、盆集于一担,走一路卖一路,脚步所及都是市场。她说自己现在的最大理想是成立一个骆驼担公司,让苏州的传统特色小吃名点通过这个流动食品店遍布全城,走向世界。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