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光:市一中的雷锋

苏州日报 20040228 一卷109页

■倪晓英

盛宣光,一个1988年就退休的老教师,在他不幸因病去世后,他当年的学生、同事、领导都在深深地怀念他。因为他的教师身涯,闪耀着一个优秀教师的品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生说得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种幸福 

    盛宣光是英语教师,就读于光华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前身),1956年来到苏州市第一中学工作一直到退休。现在市一中工作的施爱华老师,是盛宣光的学生,她说:“盛老师是真正的三好老师: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好,体育素质好。”施爱华回忆,她是1960年市一中五年一贯制试点班的学生,1963年直升高中时,盛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当年他风华正茂,不仅英语教得好,单双杠、游泳、篮排球样样行,班上许多学生的游泳、骑车本领是他教会的,学生们都喜欢他。 

    最令当年的学生忘不了的,是盛老师独特的上课方式,他常常带着8块到10块小黑板走进教室,黑板上写满了英语单词、词组和句型,这都是他在晚间备课时写下的,目的是减少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因此,他上一节课的容量要比别的老师大得多。他班上学生的英语成绩,总是年级里最好的。 

    盛老师在教室的墙上拉了一条铁丝网,将他自费给学生订的报刊挂在上面,由学生自由取阅,他工资的三分之一是用来给学生订报刊的;他在教室的一角给自己安排了一张课桌,经常坐在教室里,一边听课一边批改作业,了解课堂情况;他写英文写惯了,写中文时字也有一点斜,学生看着不习惯,向他提意见,他就苦练中文板书,过了一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手让学生羡慕的粉笔字。他对学生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学生上课老迟到,他会在早上6时去敲他家的门;外出旅游,他会帮学生背包裹;学生摔断了腿,他每天背着学生上三楼教室。有位学生从小失去双亲,盛老师一直从经济和精神两方面支持他,这位学生后来参了军,他对同学说:“虽然我的家庭很不幸,但我得到了一位好老师,这也是一种幸福。” 

    老师说我不是他的学生,但我把他当成老师 

    市一中的徐一虎老师说,盛宣光因为出身问题,“文革”中受到冲击,有一次一些学生要他下跪,他怎么也不肯,坚决地跑了出来,他表示“自己从不曾做过对不起学生的事,就不应当下跪”。过后,他不计任何同事、学生的过错,只把心思放到培养学生上。他的人品因此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认同。盛宣光认为: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真实的老师就能教出真实的学生。 

    盛老师为学生、为学校付出最多,但他从不索求回报。他认为给学生补课是老师的天职,从不收取一分钱;学生毕业后去看他,难得带一点礼品,他都要退回去,他说:“如果要学生带着礼品来看老师,他们的心理就会觉得不轻松。”几十年里他都住在没有卫生设施的老房子里,他的学生成为企业领导后,曾经提出为他换一套有卫生设施的住房,他拒绝了。直到后来年纪大了,才接受了学校为他安排的一套有卫生设施的老公房。 

    陈祖校老师说:“我不是他的学生,但我把他看成老师。”1984年,盛老师教着两个高三班的英语。陈祖校老师是另一个高三班的班主任,当时班上的英语老师因事不能很正常地上课,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些下降,陈老师想请盛老师兼课,又觉得开不出口,盛老师知道后,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整个寒假,除了春节那几天,他都在为新接手的这个班学生补课,三个班级的作业本都是他自己批改的,高考时,这个班上有两个学生报考了英语系并被录取。1984年,盛宣光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校长说每天晚上,他的办公室都亮着灯光 

    当年的校长顾鹤龄说:“盛宣光是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每天晚上,他的办公室都亮着灯光,不是在批改作业就是在备课。”盛宣光每天早上6:00到校,每天晚上12:00离开。盛宣光改卷最严,哪怕一个标点的错误,他都要改出来。因此,平时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像并不出色,但高考的成绩总是年级最好的。市一中现在的许多教师,也延续了盛老师严格、负责的精神,可以说,盛宣光的教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一中的教风。 

    盛宣光虽然不分管后勤,但他每天早来晚走,走时,办公室、教室的灯和门都要检查一遍,学校的好几个垃圾箱周边环境都是他打扫的。他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他班上的学生没有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偶有课桌椅损坏,他带着学生一起维修,几年下来,课桌椅都不用增补。 

    顾鹤龄在盛宣光的追悼会上致悼词,他在悼词中这样评价盛老师:“他的一生,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辛勤耕耘的一生。他实现了‘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格言。” 

    当年的同事,都称盛宣光为市一中的雷锋。盛老师一直在自己的班级里贴着雷锋的画像,他对学生说:“雷锋精神是永远的。” 

    曾经的风采时时在师生心中涌现。■程学翻拍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