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教授费巩的故事

姑苏晚报 20161016 B第03版

■沈伟东

    费巩,江苏吴江人,费树蔚之子(费树蔚系柳亚子亲舅舅),袁世凯孙女婿。
  费巩为民国时期政治学家,浙江大学教授,主讲政治经济学和西洋史。因参与民主宪政运动,1945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并杀害。1978年,上海市政府正式追认费巩为革命烈士。

  还是2005年的深秋季节,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费莹如,陪同浙江大学校史部门的两位老师,来到苏州拍摄民主教授费巩烈士的资料。因费女士盛情邀请,笔者便匆匆前往桃花坞大街176号费树蔚故居。印象中的这处故居,坐北朝南,甚为进深,只是由于年久失修,现甚荒疏,院中尚存的鸳鸯厅、船厅、书斋、曲廊及百年古树,已是不堪入目;至于假山、水池则荡然无存。目睹此景此情,真是感到遗憾和心痛。这天,我等在破残的故居中小心翼翼地穿梭寻觅,身上沾满了蛛网和尘埃,不过在这里饶有兴趣地追溯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了我的意外收获。

  姑苏“二仲”爱国情深

  费树蔚为苏州吴江同里人,系柳亚子的亲舅舅。他们是小娘舅大外甥,只有3岁之差,小时候经常在一起学诗和嬉闹玩耍。费树蔚欣赏柳亚子的才学,支持他的革命活动。费树蔚在他第二次来到袁世凯身边任职时,袁世凯正做着欲龙袍加身之皇帝美梦。为此,费树蔚和乡梓好友张一麐,都曾旗帜鲜明地直言劝谏袁世凯,要其切莫称帝。可是,袁世凯未有采纳之意。费树蔚和张一麐终于拂袖南归,双双离开京城,先后隐居苏州。1924年爆发了江浙“齐卢之战”,危及百姓。就在这紧急关头,费树蔚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竭力斡旋,使苏城免遭了兵祸。在苏州期间,费树蔚和张一麐利用他们的声望和影响,关心地方建设,为苏州的文化和公益事业做了许多善事和实事,被苏州人民尊称为“吴中二仲”(张一麐的字为“仲仁”,费树蔚的字为“仲深”)。
  费树蔚和张一麐、李根源在苏州最有影响的事是:1932年日本侵略军兵分五路攻打上海的第一次淞沪战争爆发,他们在苏州城西留园马路的孤儿园成立了抗日后援会,爱国老人们老当益壮,不辞辛劳,奔走于大街小巷,联系社会各界,发动捐款捐物。在苏州市民踊跃捐赠了一批大宗棉衣、药物、罐头食品等物品后,他们率领了有关人员,乘了铁棚车,及时送到沪郊真如暨南大学之十九路军司令部。随后又赴前线慰问抗敌将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还及时联络了红十字会、昌善局等慈善机构组成了救护队,火速奔赴前线抢救伤残将士,运回苏州救治。当他们了解到运到苏州的78位将士因抢救无效牺牲时,及时联系落实了营葬墓地,苏州城乡出现了万余人送葬的悲壮隆重的场面。

  费袁连襟儿女姻缘

  桃花坞大街176号主人费树蔚,少小聪颖,成年后更是才华出众。他先为官河南州牧,后由已在袁世凯手下任职的苏州老乡张一麐引荐,进入了袁的幕府。光绪33年(1907)袁世凯到了北京军机处,费树蔚于民国三年(1914)任政事堂肃政厅肃政史。
  当时苏州有位湖南巡抚吴大澂,他是清末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大家和收藏家。在他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担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其职责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副部长)时,针对沙俄对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企图一步一步蚕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捍卫了领土和领海的神圣权益。可清廷先前任命户部仓场侍郎成珂为中方勘界代表团团长时,成珂却是一个丝毫没有领土观念、没有民族正气的软骨头,一味向沙俄步步退让,结果俄国人不仅无理扩大了地盘,还使我国离大海更远了。吴大澂接手后,别看他人长得瘦弱,任上一天也不肯停歇,踏遍了边境的所有地域,晚上则秉笔直书,给光绪皇帝写了一份充满民族义愤和充满责任感的报告。报告写就,吴大澂就首先与沙俄据理力争,接着提议中俄两国共享图们江出海权。结果由于种种原因虽未完全达到目的,但还是获得了图们江的实际出海权,其战略意义难以估量,可谓功在千秋。
  且说极有才学的吴大澂,他非常赏识费树蔚的才学,特将七女儿吴本静嫁给了费树蔚。几乎在同时,吴大澂又将六女儿吴本娴嫁给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为原配夫人。袁克定是袁世凯与原配夫人于氏所生的唯一的儿子。这样,费树蔚与袁克定两人成了连襟关系。然而,他们的关系远未至止,吴大澂两个女儿吴本娴、吴本静各自成家后,虽然一南(苏州)一北(北京)居住,但姐妹情深,平时书信不断。不久,姐姐吴本娴在北京有了女儿袁慧泉,妹妹吴本静在苏州生了二儿子费巩。吴本娴和吴本静出于亲情,都很喜欢对方的孩子,所以姐妹俩一经商量,终于玉成了费巩与袁慧泉这对姨表姐弟的婚事。这样,费树蔚的儿子费巩也就成了袁世凯的长嫡孙女婿。据1981年新华书店发行的《费巩传》披露:费巩与袁慧泉于1925年结婚,那年费巩正在复旦大学上二年级,是放寒假回到苏州举办婚礼的,婚事这天,礼仪隆重,排场很大,新娘的嫁妆和贺喜人群,从桃花坞一直排到了拙政园,队伍长达数里。

  民主教授浩气长存

  费巩于1927年复旦大学毕业后,1928年出洋留学,先赴法国,因不习惯那里的浪漫风气,次年考进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31年获学士学位回国,受聘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并兼复旦大学课程。1933年秋,应邀到浙江大学受聘为副教授,后为教授直至牺牲。在浙大整整从教十二个年头。
  在浙江大学,费巩主持正义,追求进步,不屈斗争。1935年的上半学期末,校长郭任远以胡乔木等10余名学生成绩不及格,给予退学处理。时任副教授兼注册课课长的费巩,知道胡乔木的成绩是80多分,于是,他异常气愤地责问郭任远:“学生们满股爱国热情,要求政府抗日,这是应该肯定和提倡的,怎能无端捏造其成绩不及格而开除呢?”郭任远气势汹汹地对费巩说:“这可是党部指示,不需要你管”。面对威吓,费巩毫不示弱,据理力争。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学校又作出了开除多位同学的决定。在这场正义对邪恶的斗争中,费巩又坚定不移地支持学生,并最终把郭任远赶出了浙大。
  抗战爆发,1937年浙江大学辗转内迁到了遵义后,反动的训导长被愤怒的学生赶下了台。校长竺可桢为此三顾茅庐恳请费巩出任,费巩承诺仍以教授名义兼任不领取薪金的训导长。这时,国民党当局变本加厉地实施独裁专制统治,费巩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予以无情揭露和坚决斗争。训导长当时的重要职责是管理学生思想,镇压学生进步活动,而费巩却反其道而行之,支持学生运动,多次营救进步学生脱险。他并建议和推动学生会将原有的《生活壁报》予以改革,举办成自由发表反对腐败和独裁政府的论坛,投稿者均用笔名,真名由费巩为他们保密。壁报从此成为浙大校园内坚强的“民主墙”,政府当局对其十分畏惧。费巩还利用讲台和进步杂志报刊不断发表反对独裁政府、宣扬民主与法治政体的尖锐言论。国民党当局将费巩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他们将费巩列为重点防范对象,这就成了费巩后来遭受暗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1945年3月5日凌晨,费巩正准备搭乘轮渡去北碚复旦大学开设“民主与法制”特别讲座,就在千厮门码头遭特务秘密逮捕而失踪。费巩失踪后,社会舆论哗然,复旦、浙大纷纷举行罢课、游行,抗议国民党当局的法西斯暴行。在重庆的四十余位留美教授联名写信给美国驻华代表魏德迈将军,请他出面营救费巩教授。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国共两党政治协商会议上,参会的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王若飞、陆定一等同志,向国民党严正地提出了“立即释放叶挺、廖承志、张学良、杨虎城、费巩”要求。次年1月17日,《新华日报》又发表《迅速释放政治犯》社论指出:“……我们希望政府首先把张、杨两将军、费巩教授、叶挺将军、廖承志同志释放出来”。然而,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尽管一再呼吁释放费巩,可国民党当局置若罔闻,蒋介石竟下达了尽速杀害费巩的密令。费巩被残酷杀害后,敌人为遮人耳目,又惨绝人寰地将他的遗体丢入“硝镪水池”里化为灰烬。一位年仅40的爱国民主人士、著名教授、政治经济学家费巩,被反动当局残忍杀害并毁尸灭迹!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不久,华东军政委员会随即派出专人,带着周恩来的问候和他亲自批示的特殊优抚金,专程登门慰问费巩夫人袁慧泉一家。1978年9月,费巩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