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春晖(杨绛)

苏州日报 20041021 二卷17页

■柳袁照

进入振华校园,右边不远处有一块“慈竹春晖”摩崖石刻,为乾隆御笔。其旁倚立一方大理石刻,上书:“彭氏故居,因祖孙二人皆高中状元,称状元府。祖父彭定求,康熙年间状元,由苏州织造曹寅举荐,康熙帝命其编撰《全唐诗》,任总裁。其孙彭启丰,雍正年间状元,为官清廉谨慎。晚年为奉养母亲,辞官回乡;在家中辟园亭,植花竹。乾隆皇帝赐匾额“慈竹春晖”,褒奖其母教子有方。振华学校前身为振华女校,王氏母女二人办学鞠躬尽瘁,功绩彪炳青史。今振华学校在状元府故址办学,立“慈竹春晖”石以明其义,告诫振华师生“饮水思源,感恩前人”。与“慈竹春晖”石隔路相望的是三片翠竹林,石与竹、情与景,在这里相映与交融。 

    慈竹,竹子的一种,特点是:地下茎短缩,秆高大,小竹丛生,以护主干,如母子相依,故称慈竹。因而常用慈竹作为对女性寿诞者的祝寿贺辞。爱母亲、爱先辈,是做人的美德;追思前人,感恩前人,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母校与学子的情结,是母与子的情结;母校与学子的情感,是越久越浓越久越醇香的情感。振华时期的十中,培养了许多伟大的女性,母校因此而感到骄傲:母以子荣,子以母贵。杨绛,我们这一辈人从小就敬仰的大文学家、大翻译家,是1928届振华校友。杨绛今年93岁,老人避门独处,对母校有着丝丝恩怨,后生无法走进她。对母校的后辈来说,无论如何是一种愧欠、是一种没有完成的责任。 

    杨绛,原名杨季康,抗战时期苏州沦陷振华迁校上海办学,杨绛受王季玉举荐,曾担任振华校长一年,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她是母校培养的学生回来担任校长的第一人。1996年学校90周年校庆,学校曾写信与杨绛,杨绛获悉后回信并汇上300元作为贺礼,但也流露了一份爱中挥之不去的怨气。杨绛与振华母校、与老校长王季玉的情感联系,以及恩恩怨怨,在她早期的小说《事业》中似乎作了真实的描述:一位独身女子办学的艰辛,一群顽劣而自信的女中学生对母校、对师长的爱与怨,以及她们对事业、对生命、对生活的追求、挫折与期盼,都在她叙述的校园生活中得到细腻、复杂的表露。 

    杨绛有着深深的苏州情结和清华情结,1921年她10岁那年随父移居苏州,1928年17岁时在苏州振华女校毕业。杨绛一心想考清华,这是她从小的向往,但那年清华不在南方招生,杨绛只得上了苏州的东吴大学。母校振华女中校长王季玉很爱杨绛、很欣赏杨绛,杨绛读到大学三年级时,为她申请到了美国威尔斯利学院奖学金,这是一所宋庆龄、冰心上过的世界著名学院,但杨绛竟拒绝了,她一心要考清华研究生院,攻读文学。王季玉校长很生气,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女儿生气一样,把杨绛叫来,训了一顿,说她不识抬举,杨绛没有理会,因为她有着自己的志向与追求。后来她果然考上清华,为这杨绛母亲常念着杨绛小名取笑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1932年春天,清华园的丁香、紫藤盛开,幽香袭人,杨绛刚到清华,一个偶然的场合,即认识了正在清华外文系三年级读书满身儒雅气质的钱钟书,这是影响杨绛一生的大事,才子与才女在清华悄然相遇。钱钟书这位学术泰斗中学年代也在苏州度过。1933年夏天假期,杨绛和钱钟书在苏州订婚。1935年夏天假期,杨绛和钱钟书在苏州结婚。无怪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胡东成要说:“南思振华缘,北念清华情。”钱钟书是杨绛的至爱、杨绛的生命,杨绛当时没有听从季玉校长的安排去美国,才避免了错过这段美好的姻缘。作为母校的后辈,此时,该替我们尊敬的老校长,向杨绛老人表达我们的歉意:原谅母校70年前的责怪吧;作为杨绛老人的小校友,此时,该与我们景仰的杨绛大师,向我们共同的老校长表达我们的谢意:师恩如山、师情似海。 

    慈竹春晖,饮水思源,荫泽学校的不只是苏州织造署旧址上百年的参天大树,更是如杨绛等许多前辈师长、校友对我们后人的赐福,他们是学校的瑰宝。今春学校建造“闻道廊”,长廊间我们镶嵌了一方老校友杨绛的人像石刻及生平介绍,这是我们对她的永恒纪念与感激。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