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为苏昆剧团“跑龙套”

姑苏晚报 20160828 B第02版

■夏红珍


 
  今年是江苏省苏昆剧团(苏州昆剧院前身)成立60周年。为了解苏昆剧团创建之初的情形,我有幸拜访了老团长邹家源。邹先生今年87岁了。他给我讲了苏昆剧团的故事。

  1956年浙江昆剧团晋京演出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全国轰动。作为昆剧诞生地,江苏省文化厅决定将苏州民锋苏剧团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由苏州代管。1956年10月在南京正式成立。顾笃璜、吕灼华、邹家源、乔凤岐和全体演职人员出席了建团大会。剧团为民营公助,差额补贴。强调剧团要自力更生。苏剧通俗易懂,曲调优雅观众容易接受,卖座很好。但刚刚从坐唱形式“立”起来,还不够成熟。昆剧高雅但“曲高和寡”。领导上要求演员学习昆剧打底。明确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的建团方针。每到一处演出,总以苏剧为主,最后来折昆剧做到两不误。
  邹先生说,当时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此前就招收了柳继雁、潘继雯、姚继荪、张继霖、姚继焜、高继荣、周继康、董继浩、吴继心、吴继月俗称“十个头”。请来著名曲家宋选之、宋衡之、俞锡候、吴仲培、汪双全和京剧名家王瑶琴、夏良民来教他们。还请传字辈老师、曾长生先生来教戏。并请来沪上著名昆剧名票昆剧表演艺术家徐凌云来苏州教戏。徐先生又请来俞振飞。演员们都是既学苏又学昆,苏昆剧两门抱。有一年冬天,剧团到昆山演出,住在昆山。(当时交通不便)就把学员和上海请来的老师安排在昆山蚕种场教戏学戏排戏。那时候大家热情高涨。一个个刻苦耐劳勤学苦练。
  当时苏剧是很有市场的。因为它通俗易懂,好看好听,老少欢喜。特别是宜兴更是对苏剧情有独钟。因为宜兴的文化人特别喜欢苏剧。民众觉得“揩鼻头人”(指读书人。吴方言读成kan,指戏里读书人表演得意洋洋时的常用动作——“哼哼”一声,并撩起食指在鼻头下人中上“kan”一下)欢喜的不会错的。因为“先生们”喜欢,带动了民众看戏。春节里到宜兴去演出,文教局老早就关照并安排好剧团演职人员的食宿了。大年夜,剧场会请吃年夜饭,好饭好菜。当时团里有句话——没有钱到宜兴兜一圈,票子就来哉!
  那时苏昆剧团演出任务繁重,还经常要招待外宾。
  邹先生记得,有一天,在南林宾馆招待委内瑞拉贵宾。由张继青、姚继焜演出苏剧《柜中缘》(后来他俩喜结良缘,这是后话)等折子戏。那天钱璎同志到场宣布他担任苏昆剧团副团长,负责行政管理、食堂、会计、对外联络剧场等工作。有一度他还兼任办公室主任。总之是为剧团做外联后勤保障工作,他也乐意为剧团“跑龙套”。后来陆续调来徐坤荣、姚凯、汪福德、席培元等担任领导。
  苏剧最兴盛的时期是在“万寿宫”。剧团吸收了搞道教音乐的金中英、吴秉雄等人充实乐队。吸收了京剧演员刘正义、施容雍等人,人丁最兴旺时全团有近300人。施容雍是王芳的启蒙老师。王芳跟施老师学梁红玉,王芳脚底工夫不错,身段好就得益于施老师,这是后话。苏剧前辈尹斯明的儿子尹建民就跟刘正义先生学小生身段。剧团组织了3个演出队,一是以苏剧前辈蒋玉芳、庄再春、尹斯明、朱容为主并带上学员的“阿姨队”,再是继、承字辈分成两个“青年队”。一个队演出,另外一个队排戏,日夜场轮流演出。演员演出机会很多,几乎人人有戏学有戏演。真正是出戏出人才的最佳时期。1964年吧,剧团靠辛勤演出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大家的日子过得还蛮滋润的呢。改革开放前,苏昆剧团经济上自演自养基本没有问题。
  当时文化局将新艺剧场划给苏昆剧团管理,演出时新艺剧场常常客满。特别是演出连台本戏苏剧《狸猫换太子》时更是一票难求。当时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在开明演出,观众没有受到影响。外国友人也经常来看苏剧。有一回,一位法国的歌唱家到新艺来看戏,她特别胖,她是侧着身子慢慢地很艰难地挤入座位的。那时候剧场里的观众有边看戏边嗑瓜子的坏习惯,满场子嗑瓜子声,瓜子壳随地一丢。她很反感,问为什么这样?交际处的一位翻译急中生智说,这是为了庆祝丰收,打了个马虎眼。
  苏剧到外省演出也非常受观众热捧的。1962年尹继梅在上海演出苏剧《白兔记·出猎》,受到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的赞美,她写文章在报上称赞尹的演出。再如到江西九江演出苏剧《狸猫换太子》、《白兔记·出猎》也很受欢迎。九江地区高专员还请剧团全体人员游览庐山。可是初到南昌,业务却不妙。后来知道,附近的新余市,是个以上海人为主的移民新城。上海人看到“小苏州”送戏上门,吴侬软语,很亲切。随之在江西掀起了一股苏剧热。到湖北演出苏剧《花魁记》,也是非常轰动。湖北省文化厅领导带着湖北名演员高百岁、高盛麟等亲自到火车站接站。看到苏州的演员都背着行李卷,很惊讶。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很喜欢看苏剧。尤其是尹继梅的《花魁记》,她还特地到后台看尹继梅化妆,当地文化厅领导赞扬苏州演员作风正派,艰苦朴素。陈伯华在汉口看了还追到武昌又看了一遍。她说这些青年演员很难得。表演很细腻。
  ▲夏红珍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