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鸣球:遨翔在光学的空间

苏州日报 20040210 一卷96页

■周震麟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集聚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诸多“第一”,4年前移师苏州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薛鸣球是我国第一颗遥感卫星用相机和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光学负责人,并负责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跟踪电视变焦距光学系统和我国第一台大倍率军用观察望远镜。他对几何光学像差理论的研究,丰富并发展了几何光学的理论。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大会奖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是新中国仪器光学和几何光学的代表人物。 

    薛鸣球身材瘦高、头发花白,夹杂着浓重方言的普通话柔中有刚。看得出,岁月没有磨去他的棱角,学者的儒雅里隐含着过人的胆识与睿智。当他开始回首往事时,七十余载的风云人生就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一波三折求学路 

    1930年10月18日出生在江苏宜兴县丰北村一个中医家庭的薛鸣球,1945年升入常州高中,3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 

    “你知道吗?别人大学念四年,我却前后念了八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长期营养不良,薛鸣球患了严重的肺病,不得不辍学。 

    身体刚刚恢复,他又再度进入浙大继续学业。1952年,真空物理专家何增禄组织起国内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考虑到它是国防急需,他便征得何先生同意,转入光学仪器专业。1956年大学毕业论文答辩,他那极有创见的思维和见解很得答辩委员会主席王大珩教授的赏识,王教授把他带到享有盛名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此,26岁的薛鸣球正式步入为之奋斗40余载的光学研究世界。年轻有为露头角 

    到长春光机所后,年仅28岁的薛鸣球以他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勤奋刻苦的精神,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学术新思想;他高超的计算能力、准确的判断力解决了光学设计中一个又一个难题;他与王之江院士一起研究了高级色差校正,促进了我国大型靶场光学测试设备的研制成功;他研究设计的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曾被毛泽东主席视察过,并留下珍贵照片;他设计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大口径高倍率远距望远镜长期用于海防观察。他还相继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次远程导弹试验等国家重大工程用的光学系统设计研制工作,均获圆满成功。 

    劫后新生建奇功 

    “文化大革命”期间,薛鸣球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身陷囹圄9个多月。 

    1970年他尽管还没被“解放”,却主持了全国电影摄影物镜的设计工作,为我国摄影光学系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不久,《电影摄影物镜光学设计》专著在他主持下诞生。此书是我国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部这方面的专著。随后,薛鸣球又受国家计委委托,主持了全国电视摄像镜头的技术工作,在电视变焦距光学系统的研制中取得了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并设计出我国第一台跟踪电视变焦距镜头。 

    1991年,加拿大一公司慕名找到了薛鸣球,向他求助研制适应恶劣环境的广角、高透过率CID电视光学系统的可能性。薛鸣球率领科技人员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及时研制成功,以优异的质量提供给加方,受到加方同行的好评。他先后应邀到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叙利亚等国参加国际会议,做特邀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薛鸣球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移师苏大再启航 

    薛鸣球喜欢听音乐赏戏曲,隔三岔五总要听听录音带里的京戏、黄梅戏,特别喜好家乡的“锡剧”,高兴时,会高声哼上几句。精明的苏州人得知薛鸣球深深的家乡情结,“三顾茅庐”,在苏州大学的盛情相邀下,1999年,薛鸣球移师苏大,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现今70多岁的他仍活跃在光学事业的第一线。他在苏大一手创办了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并为研究所确定了光纤传感技术、空间光学等多个研究方向。薛老的工作目标: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使大部分项目在国内有一定地位,多数项目国内领先,个别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费能部分自给;有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产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在薛鸣球的精心培养下,苏大一批年轻人开始活跃在光学舞台。博士生沈为民说,三年来在薛老师的引领下,他竟创造了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奇迹:他已主持了国家高新技术863重点项目,而且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给机会、压担子、巧点拨、严把关”,这是薛老师教书育人的秘诀。 

    在学生的眼里,薛鸣球不仅是良师益友,更是体贴入微的好家长。研究生已毕业并留校工作的刘琳说,自己的男朋友在南京工作,薛老师不顾年迈体弱,硬是设法请校领导将她的男朋友从南京调到了苏州,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在很多情况下,薛院士想到的总是别人。”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军说,“他体质弱,加上“文革”时期受的迫害,使他患上了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由于过度劳累,2000年他患了心脏病,不得不装上了心脏起搏器。然而只要工作需要,他总是精神昂扬地出现在大家面前”。说起薛院士,与他共事多年的余所长滔滔不绝,“几十年来形成的勤俭作风,到现在,他还每个月必去买公交车月票,自己还幽默地说:这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余所长感慨地说:“总之,一句话,薛院士是条汉子!”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薛鸣球还想为中国的光学事业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相濡以沫半世纪 

    从1960年结婚至今,薛鸣球已携手和妻子走过近半个世纪。同为大学同学,同是一个专业,跟随他走遍天南海北的夫人也在自己的光学设计与测试领域取得了斐然成绩。回忆往昔,薛老仍是一脸甜蜜,“当时班上近20人,只有两个女生,没想到其中的她就成了我的太太,我那时个子高高的、瘦瘦的,风度还是不错的。”老人还风趣地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和大学同班同学喜结良缘,看来,同学联姻已成为薛老家庭的优良传统。 

    到了西安光机所做所长,他和妻子立了个规矩“不在一个单位工作”。因此妻子到了离家较远的西安分院上班,每天坐公交车得用半个钟头。后来他不再担任所长,夫人才调至西安光机所,但两人仍不在一个部门。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