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绵:八旬老人扛起一所民办校

苏州日报 20040122 一卷77页

■马玉林

一所办了二十年的民办学校,2400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苏州及更远的地方就业,有300多名学生走进了高等学府。这所在本市职业教育界颇有名气的学校就是苏州振兴职业中学,校长是一位已经81岁高龄的黄树绵先生。

    一

    黄树绵说自己读小学的时候经历了“九?一八”,中学和大学则是在日寇统治下的北平。那时正值兵荒马乱,父母考虑到学好技术好找饭碗,所以在北大读书时让他选择了植棉专业。毕业后,他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技术员工作,后来到苏州的吴县中学任教,从此他在教育岗位上一干就是58年。他的同事开玩笑说,黄老的教龄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而树绵则说,自己在有生之年最想做好的事是想请些优秀教师来指导孩子多学些技术,让他们都有一个好的前途。

    20年前,正是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当时,一方面是工厂里缺少大量的技术工人,而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初中毕业生因为考不上高中而辍学了。看到这种情况,刚从东山中学退休的黄树绵本着自己身为县政协常委的责任,提出了在学校里开设职业班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设想。不久,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振兴职业中学,这所异常简陋的民办学校诞生了,首届开设的班级一下子吸引了66名学生,三年后,其中33名学生圆了大学梦,其余学生也都找到了理想的岗位。这样精彩的开端似乎也预示着这所民办学校的发展潜力,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数也大幅度增加,尤其是1991年学校从东山搬到苏州后,其发展更是获得长足进展,至今学校已有900余人,学校还在本部外建立了一个分部和一个实习基地。

    二

    谈起民办教育的发展,黄树绵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民办学校首先要找到自身存在的空间,没有空间,办学就难上加难。其次学校不能以收费高来吓人,走平民化教育才会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在振兴职业中学,学生的收费与公办学校持平,有时,老师给学生补补课,学校不再收一分钱,而老师的补贴却不少。“让每位学生学文化、学技术、学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黄校长经常这样告诫自己手下的老师,而他更是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去年“非典时期”,学生都安排在学校用餐,黄校长到食堂检查后,特意要求食堂师傅每天免费为每位学生增加一只荤菜,一直到“非典”过后。冬天一到,他就常去学生的宿舍看看,关照后勤人员检查每个学生的被褥是否暖和。有一次,当他得知一位学生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生活相当困难,他就免去了这位学生的全部学费,还给予她一定的生活费用,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大学 。

    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外,黄树绵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为毕业生寻找出路上。十多年前,黄校长提出了“三年计划,一年造安排”的毕业生就业思路,并在本市职业类学校中开创性地请企业参与学校办学,此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后来在我市众多职业学校中推广应用。如今,尽管他年事已高,但几乎每个月都要到我市的人力资源部去作调研,并把企业用人的反馈信息及时告诉上调的教师。

    三

    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直是黄树绵挂在心上的大事。在振兴职业中学,老师们说,黄校长就是他们生活上的贴心人,思想上的知心人。待遇上,黄树绵提出了尽可能不比公办学校差。每年,学校都要安排教师三次到各地旅游,远的出国到新加坡、泰国等地,近的就去杭州、北京等地游览名胜古迹,而他自己就到近处看看,他说到太远的地方生活起居不习惯。

    在这所学校,不少教师都是本市的一些退休骨干教师,年龄大了,他们时不时的会生病,他都要去探望。前一阶段,孔老师生病住院,他得悉后马上前去探望。走到医院门口时,门卫看到他已满头白发,就对他说,老先生你这把年纪了,以后就让年纪轻一点的人看望。这令同去的老师很受感染。

    有时,也有人会问黄树绵,你这么大的年纪,为什么还要东奔西走?他说,自己及时闲不下来,越忙越觉得生活充实,越忙越觉得自己还不是老人,他喜欢永远生活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孩子们中间。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