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堤和白公藕

苏州日报 20150925 B第02版

■陈巧新

白公堤和白公藕
  七里山塘又称之为白公堤,这自是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相关。两个名字诚如人之大名和乳名之区别一样,白公堤是其雅名,七里山塘则是老百姓对它最为通俗的称谓。白居易虽然在苏州的时间前后不过19个月,但是他体察民间疾苦、勤政爱民,在山塘修河筑堤,连闹市石路至景胜虎丘,从此一条山塘河造福了姑苏百姓已逾千年。一条水陆并枕的山塘街被苏州百姓美誉为“白公堤”了。
  时至今日,从山塘老街留存有的地名仍可依稀追溯与这位“惠民实事”功勋人物相关的典故和传说。其中桥有白姆桥、白公桥,街巷就有白姆桥东弄、白姆桥西弄。白姆桥的得名据说也是由于白居易在山塘街上兴修水利时,有个叫白姆的女子就住在桥附近,经常给白居易做饭送茶洗衣,及至山塘街修建而成,原本没有名字的小桥也就传了下来。有这样的故事,山塘自古以来一直民风淳朴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让山塘百姓念叨的地名是白公桥。可惜毁于1977年,遗址在普济桥东侧,山塘街743号门前。白公桥又名白塘桥,明正德《姑苏志》记载:“唐刺史白居易建。”山塘河水系纵横,古往今来,桥梁众多,这些造型各异的桥梁,在方便了百姓生活的同时,也构成了独特的风景,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倩影。是故,山塘河上有了姐妹桥(青山桥、绿水桥)、父子桥(大普济桥、小普济桥),也有夫妻桥(白公桥、白姆桥),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迁,这样的美好事物和故事却一代代相传下去。
  除了百姓的口口相传,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中,也都留有对“白公堤”的赞美诗句。宋代任尽言在《寓白公堤有作》中这样写道:“岸转河流阔,村桥几树低。易为春水涨,稳受白公堤。闻说西泠堰,苏翁著咏题。俱关生民计,不是爱山溪。”而明代钱允治的《初夏过虎丘泊白公堤》又这样描写道:“三春不复作山游,上得兰桡又虎丘。楚客乍来悲旧事,吴姬半醉倚清讴。朱樱荐酒韶光老,黄鸟穿林夏木稠。茶市未阑花市接,教人无赖说苏州。”
  白居易开凿山塘河造福一方百姓同时,其更有远见的是在山塘河两岸,又植树种绿,大倡环保之风。在《武丘寺路》中,他这样写道:“去年(时年为公元825年)重开寺路,植桃李莲荷二千余株。”虎丘山塘美不胜收又使他诗兴大发: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从诗中,可以看到白居易对于莲荷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不过,据说在他未到苏州之前,苏州是没有白莲的,唯有红莲。这白莲的由来就和白居易有关。白居易在较短时间里修凿成山塘河。修河后,他又在河边七里山塘上间植桃李,河中再栽种莲荷塘藕。
  相传,白居易来苏州后,曾有老友送他一缸荷花,置于居室庭院赏玩。转眼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了,这一天是吴地风俗荷花生日,午后白居易正在家中小憩,忽然梦见荷花里飘出一位白衣仙子,手执莲蓬,四下挥舞,刹那间莲子叮咚,落水成雨。就在白居易被惊醒之时,有仆人叩门上前禀告道,山塘河刚才下了一阵奇怪的莲子雨。白居易追忆梦境,马上又惊又喜,即起身向这缸荷花频频作揖膜拜。不久,虎丘山塘一带就出现了白莲塘藕,嫩脆香甜肥美,可与红莲藕媲美。然而就在苏州百姓尚未来得及感激他兴修了山塘河、又给他们带来了味美的白莲塘藕之际,白居易却卸任苏州刺史。离开苏州时,苏城百姓夹道相送,一时间“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为了纪念他,苏州百姓把白莲塘藕称之为“白公藕”。
  在苏州,白居易为官时间虽不长,却是非常有感情。在赴洛阳就职时,他还特地捎带上苏州的白莲、白藕和太湖石等,并以《感白莲花》寄怀:“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白使君……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苏州的风物同样令他不能忘怀,在自编诗集《长庆集》后,即请人手抄一式三份,除自留、存洛阳各一外,特专寄一份苏州南禅寺。无言尽在诗词中。这也是他对于苏州百姓铭记于怀的最好回报!
  山塘白公祠曾有清代贺长龄这样一副楹联: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草堂。风雅的七里山塘,自是会和白居易这个名字一起千古风流。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