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花神庙

苏州日报 20040424 一卷75页

■张伟应

近一二百年间,南北建有花神庙的地方很多,如北京、南京,如杭州、福州,江南地域尤为盛行。 

    苏州一地就有过多处花神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那一座,位于名胜虎丘山的东南侧,傍着试剑石,门朝憨憨泉,建在已经废圮的元代名筑梅花楼的旧址上,它由一副楹联而颇为闻名。联为“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二十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有人说它出自当时的文豪纪昀(晓岚)的手笔。和苏州常常并称的杭州,西湖边照例也有花神庙的位置,庙中一副叠字联颇显特色:“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几处花神庙的联语,似乎可以从中想见,花神总与莺飞草长、桃红柳绿、蕙风兰息相伍为伴的,可说是个“浪漫之神”吧。 

    花神,当然有司花之责。唐代吴地诗人陆龟蒙就有诗句:“柳疎梅堕少春丛,无遣花神别致功。”花神多半被认作女性,所以又有“百花娘娘”或“花姑”的别称。她(他)们当然有别于普通人,但也不尽然。清代乾隆年间苏州那位特别能侍树毓花的陈维秀,就被官家和民间尊为花神,为他盖起华宇琳宫,堪称因精于技艺而晋升神仙之界的凡人。杭州花神庙里身居殿宇中央、受人供奉的正神之像(又叫湖山正神),据说是根据清代浙江总督李卫的模样而塑成,分列两侧的十二花神的形象,则与他的一帮妻妾有关。 

    花神庙,就是为了祭祀这百花之神而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二(也有地方是二月十五),即为花朝节。民间也称之为百花生日。每到这一日,花神庙前可是热闹非常。善男信女手捧鲜花,特地前往为花神祝寿。年轻女子穿红戴绿,还有不少头插蓬叶,这是缘于“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的俗谚。戴蓬叶的女子原来正在祈愿自己的青春常驻呢。 

    以花为生计的花农们当然不能不在这天去花神庙。他们为花神庆寿,还得在神案上供上寿桃寿糕、三果三牲,点起香烛,叩头祈福。晚间,花农们会抬着花神像,提着花灯,到附近游行,还演戏酬神,直至东方将晓。由此,花朝节的活动也称为花神灯会。后来,祭祀花神的活动里,增添了娱乐凡人的内容。吃食玩具的摊铺林立,说书演剧的台档排开,人们饮酒、喝茶、听戏、看新鲜的玩具,甚至踏青扑蝶、会友交际……,不一而足,尽兴游乐,几乎成为大众的“春日狂欢节”。 

    除了到庙里去祀酬花神,人们还在家里为花树过节。明清时,吴越风俗中,每当花朝之际,城里的闺秀女眷,剪了五色彩绸,沾在花枝上,名为“赏红”。后来渐变为给花树贴红纸小条、插红纸小旗。乡间也有此俗流传,但与稻作农事有了关联。赏红的习俗直到上世纪末,还能在苏州一些遵旧例的人家见到呢。如今,花神庙终究是旧影不再,或是只遗下一个地名,或是早已影踪无考。 

    苏州虎丘山麓,近年有报道称发现了一所存世的花神庙,在山的西南方向,山塘街西端西山庙桥的南堍。其实它只是一个残迹了,即三间旧屋建在清代的墙础上,梁柱还有些遗存,两块清代重修此庙的碑石还指点着它的来历。至于祀神祈福的功能,早被合作社的仓库和后来的公司驻地所取代了。当然,时下也有人在动议,要为它复归原“职能”呢。去年虎丘山风景区扩建“西溪环翠”景观时,建了一座古典双戏台,正好朝着这座依稀旧观的花神庙。要是能在这戏台上演一出苏州小戏《花神庙》的话,或可让今天的人们想见昔日花神的光彩。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