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柴园修复记

姑苏晚报 20161120 B第03版

■傅嘉德

    苏州古典园林精致、幽深,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将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富有创意的艺术美融为一体。它们往往宅园合一,宅寄寓于园中,园延伸于宅外,园和宅成为一个整体,既可以居住又宜于观赏。庭院内往往以山水为中心叠山理水,体现出园主人淡泊、雅致的审美情趣。位于苏州市醋库巷44号的柴园就是这样一处经典的园林。

  旧时柴园“堂前燕”

  柴园是一处建于清末的古典园林建筑,面积6.6亩。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最初是清代道光年间姑苏绅士潘曾琦的宅园。清同治中叶,浙江上虞的柴安圃先至吴江同里主管江震盐公堂,后定居苏州,光绪年间购得该宅,又重修扩建,光绪九年(1883年)此园落成,人称“柴园”。柴安圃去世后,他的儿子莲青取名絸(即“茧”)园,自号絸园主人。但柴园之名已久在民间流传。
  柴园原来的格局为东宅西园,园中前有鸳鸯厅,宽敞豪华,后有楠木厅,典雅淳朴。其间布置庭园四区,以中园最佳,水池假山,小巧幽雅,假山口有“缭而曲”三字,盘旋迂回,丘壑自具。旱舫水榭,精致典雅,又有曲廊延绵贯连。东北为藏书楼,西北建有西厅。
  1951年11月,苏州市南区人民政府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柴园。1957年苏州市盲聋学校迁入柴园办学,直至2010年异地新建后迁出。在这期间,学校于1974年翻建平房作校办工厂之用,1978年又根据办学的需要,拆除了水池北面的楼厅,建造了三层教学楼。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由市文管会、民政局共同出资于1985年重点维修了鸳鸯厅、船厅。至2010年盲聋学校迁出时止,柴园古建筑尚存鸳鸯厅、船厅、水榭、曲廊、半亭等。东部住宅也仅存堂楼。

  修缮与重建的斟酌

  2012年2月,柴园修复工程启动。根据陈从周教授上世纪50年代对柴园的测绘图,拟定了柴园的修复方案。修复以修旧如旧为主,恢复柴园的原有风貌,对柴园内原有的古建筑,如启道楼、水榭、鸳鸯厅、旱船舫、门厅进行全面修缮。拆除原教学楼、依据历史原貌,恢复楠木厅、藏书楼、西厅等建筑,拆除原学校操场,按传统布局恢复中路的中厅、大厅和东路的附房一、附房二、附房三。保留原有荷花池并加以改造、新增了西池以及湖石假山、园路园林植物及园林小品等。
  2014年11月29日柴园修复工程开工。

  亭台楼阁还原苏式园林

  修复之后的柴园格局仍为东宅西园,东宅是居住和生活的场所。沿着中轴线,从前至后有门厅、中厅(轿厅)、大厅和堂楼等,前后贯通。
  柴园的大门及门厅体现了苏式民居的特点,不事张扬而注重内在蕴含。大门外有照壁,增加了宅门的厚重气势。
  中厅即原来的轿厅,是园主人的宾客在此停轿、下轿的地方,也是供轿夫喝茶休息的处所。三开间,进深八界。硬山式屋顶,圆作抬梁式梁架,两边走廊设挂落、砖细坐栏。
  大厅是住宅的主体建筑,是园主人家中举行重要礼仪活动和接待贵宾的地方,空间舒朗,装饰精美。开间11.8米,进深13.1米,顶高7.77米,为院落中规格最高的建筑。大厅为硬山式屋顶,梁架用扁方料制作,结构为厅堂抬头轩贴式,梁架上部覆加草架,大梁上的雕刻为“李白荣归图”,人物神态逼真,大气而富丽。
  穿过天井是堂楼。堂楼大门正面是普通的石库门,背面则是砖雕门楼,门楼上有怡园主人顾文彬所题“嘉门善祥”砖细门额。顾文彬,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湖北汉阳知府、宁绍道台等职。他是著名收藏家,“唐宋元明清诸家名迹,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罗”。顾氏系当时苏州名人,亲笔题写门额,可见园主人与其关系非同一般。堂楼为五开间两厢楼,是主人全家生活起居之处。底层是接待女宾的客厅,二层是宅主、女眷的居所。整个堂楼造型精致,既有宜居的实用价值,又具古朴典雅的风范。
  宅子的西面是园子。全园布局以水为中心,水池并不规整,好似自然形成。水池东侧有水榭依傍,西头坐落船舫,周边垒叠湖石,环以树木参差。榭、舫、石、树,疏密映衬,错落相宜,诗意天成,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池中水波荡漾,与周边山石建筑相互映衬,使园子变得灵动起来。园内植物采用不整饬、不对称的布置方式,各种树木花卉的高低俯仰与浓淡素妍,线条形态的苍劲与柔和,观叶植物与观花植物、草本植物与藤蔓植物的互相配合,与亭台楼阁相映成趣。
  鸳鸯厅是园子里最宽敞的大厅,主要用于接待贵客嘉宾。苏州园林中这样的大厅不少,如拙政园中的“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留园冠云峰前的“林泉耆硕之馆”和狮子林的主厅“燕誉堂”。所谓鸳鸯厅,是在进深较大的厅里用隔扇、屏风和罩把厅分为前后两个空间,构成一个大屋顶下的两个厅堂。从功能上说,园主人会根据接待对象或接待季节,安排宾客就座不同的厅堂。所谓鸳鸯厅,还表现在梁架有扁作、圆作之分,地砖有大小形状不同,门窗雕饰也有奢华简朴之差,乃至灯饰、窗帘都风格有异。
  柴园的鸳鸯厅面阔三间,由南北两厅组成,南厅是向阳空间,扁作方梁,有雕花,气势阔大。北厅为圆作圆梁,无雕花,圆润温馨。这就构成了一个异态而同处、由多重元素组合而成的复合空间,造成了两厅相互映衬、变化有致的美学效果。鸳鸯厅东接平房一间,满堂轩式;西接楼房一间,楼前小庭院置湖石假山。
  船舫是园中最为精致的建筑,也是柴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这是典型的“舫”式结构建筑,船头为东向敞亭,贡式梁架,悬山顶,船尾后舱为两层歇山式阁楼,通体高敞而又精巧。船舫三面临水,站在船头,天地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船舫被称作“不系之舟”,园主人以其像没有拴系而漂浮不定的小船,表现自己对自由精神、
  逍遥人生的追求,表达隐逸尘世、洁身自好的清高意趣,彰显“涤我尘襟”、超越功名的精神境界,如李白所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当然,也有人借船舫寓意一帆风顺,平安康泰。
  船舫东边,隔水相照的是水榭。水榭背倚东侧大厅,借地而建,以小巧玲珑见长,敞开的临水平台上,安置流线型的美人靠,宛如鹅项弯弯伸向水面,人们可以在此凭栏观景。水榭和周边的花木湖石融为一体,既与西边的船舫遥遥相对,又能环顾整个园子全景。
  楠木厅是柴园最为典雅的建筑。楠木厅三开间,进深九界,厅内木结构均为楠木,梁柱挺拔粗壮,以青石鼓形石为柱础。梁架、柱、椽、门搭接处多置斗拱,以木雕装饰。屋顶高脊,屋面平缓,门楣均有砖雕,门前施石踏步。整个建筑风格沉雄,庄重古朴。修建楠木厅时,将大厅地基增高了0.5米,使其和前后左右建筑形成高低错落之态,突出了厅堂的宏伟之势。楠木厅西双步梁上一面雕刻“竹林七贤图”,画面反映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七位名士在嵇公竹林聚会的场景,人物表情刻画颇见功力;另一面雕刻“状元游街图”,画面采用浅浮雕,表现出浓烈的吉祥与喜庆气氛。大梁的雕刻为“孔子读书图”,努力表现出孔子作为儒者、仁者和教育家的形象,图中的孔子慈祥中透出智慧,自如中透着自信。
  楠木厅西侧是藏书楼,藏书楼体量不大,共两层,坡顶,砖木结构。窗扇和栏杆都很精致,极富古雅之趣。大梁的雕刻是“欧阳修与苏东坡读书图”。欧阳修与苏东坡是年龄相差三十岁的忘年交,两代文宗相继实现了北宋诗文革新,联手创造了一代文学辉煌。这幅木雕构思精巧,造型栩栩如生,耐人寻味。藏书楼是园主人读书、收藏、著述之所,在小巷深处的静谧空间里,在浓郁书香营造的人文家园里,古人在这里追寻着最大的精神享受。今天,藏书楼将承担古今教育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并将进行教育文献的整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藏书楼内飘逸而出的仍然是绵延数千年的藏书文化。
  柴园的铺装也是十分讲究的,它们与建筑、花窗、绿化等共同营造了一个文化意蕴丰富的园林空间。修复时依据环境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铺装。比如,鸳鸯厅的南厅是男主人会客的地方,院子里铺设的是条石,平坦、明净。鸳鸯厅的北厅是女厅,所以,采用了卵石铺成的十字向日葵,向日葵阳光、活泼,富有朝气。同时,为了避免单调,在中间的开阔之处,还铺设了由字符和图案构成的圆形福寿图,象征着吉祥。楠木厅前以自然面的旧石板为主铺设,以显示出它的原始的粗犷质感,与大厅的庄重古朴相得益彰。藏书楼是园中充满书卷气的建筑,铺设时,我们以白色的小碎石为底,青色的小碎石为绘,组成“海棠春坞”图,海棠历来为文人所喜爱,苏轼有诗曰“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表现出自然高雅、满园春色的美感。西花厅是园内的休闲之处,铺装的面积最大,我们采用了古法铺装,将旧的酒坛打碎后,以十字纹铺设,利用小尺寸的铺装花纹组合成大图案,与大空间取得比例上的协调,同时,在中间又配以圆形的大尺度的图案,图中荷花、梅花和游鱼组合在波纹之中,动静结合。游人走过此地或许还可以闻到阵阵酒香呢。
  从清代道光年间到现在,100多年过去了,柴园历经沧桑,成为苏州古城的一份珍贵的遗产。按照古代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借助有限的历史文献资料,对柴园历史建筑和园林景观进行了科学修复,重现了柴园作为古典园林的风貌,而且尽可能挖掘出它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