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两亭更名

姑苏晚报 20040719 一卷64页

■袁康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1年)苏州接到乾隆皇帝次年要来南巡,并到木渎、登灵岩山的预报后,地方官与灵岩山寺僧都为接驾而忙成一团。   

    当时,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恢复与发展,虽说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处在鼎盛时期,但乾隆皇帝整顿纲纪,采取刚柔并济,一张一弛的治国方法。—方面他多次下令减免赋税、赦免罪犯;另一方面他大兴文字狱,对朝政的控制十分严密。由于皇帝好从文字里挑毛病,故地方官、寺僧事先对山上、寺院的所有匾额、题词的词语,一一进行周详的自查,不敢有点滴疏忽,以免得罪了皇上。

    当查到御道左折向上,迎面的一座飞檐翘角的宋代石亭时,上有一无法师新书的“迎笑亭”三字亭额时,觉得向皇帝“迎笑”有失尊严。于是决定更名,时见亭外松柏围绕、山风过处松啸如海,当即更名为“松啸亭”。并在石柱上镌刻亭联一副:“松似高贤迎客笑,山径兴复满亭春”。虽说对仗欠工,但既保留原亭名的含意,又少了虚情。乾隆皇帝登山在此亭小坐,远可见太湖波光隐约,远山淡黛;近可仰望山巅一片黄墙、一塔高耸,好似一幅庄严恬静佛国图画。

    上山的第三个亭子名“落红亭”,地方官与僧众一致感到此名大有问题:一是乾隆皇帝名弘历,“红”与“弘”谐音,“落红”不是犯了大忌吗?三是落红的词意为“寥落”景色,虽说落红有花谢春归之意,用在佛国寺院却含有禅机,但这与乾隆朝日上中天的盛世景象相比,不是唱了反调吗?于是更名为“迎晖亭”,表示迎接正处升天的红太阳。

    次年,乾隆临幸木渎,一路上灵岩山时,对此两亭的亭额,对联没挑出什么毛病,对木渎与灵岩山的美好景色大加赞赏,尽兴而返。地方官与寺僧平安过关。

    当然。现在此两亭早巳恢复原名。但当时更名的隐衷,想起来也令人寒心呢!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