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殿春风

苏州日报 20040603 一卷54页

■林国华

九百年的历史像这条幽深的长巷,越到远处,便越有了韵味。

    沿着长巷来到小巧玲珑的网师园,好像走进了历史,让我们重新体会着中国古代人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而作为书房的殿春簃,显得那样的楚楚动人,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殿春,即春末,这里借指芍药。簃,指主体建筑旁的小屋。高高的云墙隔开了主体景区彩霞池,显得相对独立。“潭西渔隐”的院门,窄窄小小的,带领我们进入园主精心构筑的壶中天地的安宁。

    放眼四周,怪石嶙峋,群山绵绵,逶迤南行。太湖石的质感让我们感到子江南特有的温秉与妩媚,这正合着苏州文人多情的心。

    看脚底的铺地,像什么?这是网师撒出的一张巨大的网,而他将收获什么呢?当阳光灿烂时,网眼间仿佛反射出灼眼的粼粼波光,于是太湖水的浩淼便有了源泉,更有这涵碧泉藏在一角含真守秀,汩汩诉说的是渔隐千年的哑谜。

    如此美妙的山水画卷,淡而柔,也只有我们苏州的文人才描绘得出,才使我们平凡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再回过头来,坐北朝南一座平房,简单得甚至让入失望。没有雕梁画栋,没有飞檐翘角,没有鸱吻看护,白白的墙,黑黑的柱子。很多的欧洲客人经常问我,这里是以前达官贵人的住所,应该像他们的凡尔赛一样富丽堂皇,或者像北京的颐和园一样鲜亮,为什么这里的建筑在色彩上运用得如此的吝啬?每次我都笑而不答,邀请他们走到殿春簃里面去看看。

    一走进屋子,所有的人都被映人眼帘的 三幅窗景吸引住了,浑然忘了先前的疑问。看,粉墙作纸,花石笔墨,在逆光而光线半掩的屋内,、室内外明暗的对比创造了多么美的诗情画意啊!把生活周围的美烘托出、剪裁出并引入到我们的生活里面,进而融入到生活的内涵,在这里是这么的不经意,又曾经是那么地费思量。简而雅,靠的是我们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成就的。

    再转头望向庭院中央,透过这几十个窗框,看着阳光满满地倾泻进来的时候,自然的灵秀占领了我们的身心,而同时我们的情感也随着光线的指引飞出了屋子,进入了自然的天地。人与自然的感应与对应,不正是几千年来文人构筑的天人合一的梦想吗?

    正是这宣纸一样洁白的墙与浓淡的笔墨,勾勒出了艺术生活的白描画。就好像我们的花园不追求堆砌花色,要的只是远香随轻风弥漫。

    在这里,不适合喧哗,不适合浓艳,只要一本书,一炷香,一杯茶,一枝竹笛,和雨打笆蕉的淅沥声。润泽的是软糯香甜江南的天,滋润的是读书人温良谦恭的心。

    小小的书斋,浓缩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历史,承载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失落与禅定。在这里,十年寒窗苦读,以求—朝金榜题名。在这里,宦海沉浮,繁华落定归于沉寂—这里是一个读书人的起点,也许也是终点。

    饶有趣味的是台前的一块踏脚石,这么的不规则。简单的湖石把庭院分成两部分:南面浓缩了大自然的精华,曲线优美流畅,连冷泉亭的戗角也透出了一种灵性的飞扬与激越;而北面代表了人文生活的儒家风范,石台工整,建筑平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块简单的湖石连接着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自然生活到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延人。

    而它本身又如天上的祥云落地,当我们的读书入踏上去的时候,永远地有了一种青云直上的愉悦。  

    殿春簃涵盖了造园四要素,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作为艺术生活的典范,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完整地复制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并命名为“明轩”。这正是“尚留芍药殿春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