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斜塔话沧桑

苏州日报 20040415 一卷63页

■孔继昌

“出城先风塔,入寺始登山”,耸峙虎丘山颠的云岩寺塔,点化吴中山水,斜开不倒的身姿,犹如一位长者,正弯腰向后世倾诉着千古沧桑。

    据古建筑学家刘敦桢考证,直至隋代,虎丘塔还是座木构佛塔,而非现存的砖塔。现存的虎丘塔,一般认为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目前塔高47.70米,底层对边东西向为13.64米,南北为13.81米,塔体重量约为6000吨左右。虎丘塔虽是一座砖塔,但形制属仿木构的楼阁式塔,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塔与中国汉代兴起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该塔为套筒式结构,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座大塔,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全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撑,内墩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连通。该塔的砌作、装饰同样精华美,如斗棋、柱、枋等构件均按木构真实尺寸做出,再现了晚唐的风韵。在外塔壁出现了平座栏杆,使登塔者能走出塔体,在虎丘塔之前的砖塔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同例。塔的内饰色彩鲜明浓烈,塔壁内留存的百余幅牡丹和勾栏湖石塑画更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虎丘塔囚建十虎五山基岩层上,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势,建塔之初,随着塔体的增高,自重的增加,尚未竣工,塔身即开始向东北倾斜。为了矫枉过正,明崇祯年间修塔时,工匠们有意将第七层向西南方倾斜,最终形成了宝塔向东北向倾斜2.34米的奇观。当时苏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虎丘塔的倾斜急坏了土地公公,他只能用神威来救塔。这天晚上,苏州城的男女老少都做了个梦,梦中被喊去拉绳,拉正虎丘塔,次日一早醒来,百姓个个腰酸背痛,据说,苏州吃“撑腰糕”的风俗就源于此。1953年早春的一个夜晚,寺院住持楚光突然听到塔东北角的封门处轰然一声巨响,砖石崩裂满地,古塔似乎发出了倒塌前最后的呻吟。

    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刘敦桢教授应邀对虎丘塔进行全面勘查,断言倾斜问题主要出在塔基,宝塔已接近崩溃边缘。1956年至1957年,苏州有关部门着手抢修虎丘塔。1955年3月,刘教授向市政当局提交了《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修理意见》,为蒋刘敦桢先生的指导性意见具体化,苏州市政府经过专家会议研究,决定采用建工局俞子明工程师的塔体围箍加固方案,即在每层塔身面上下加置三道直径为35毫米的钢筋围箍,并在每层楼面处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加置等粗的十字钢筋,并与塔身外围的一道环箍相互拉结,且在原楼面上加筑水泥层面,同时修复塔顶和修补第六、第七层楼面中的原刹柱孔洞,对塔身裂缝和塔壁残缺部位喷灌水泥沙浆进行修补。在抢修中,塔中发现了越窑青瓷莲花碗、楠木经箱等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物,特别是越窑青瓷莲花碗,碗身和承托都由大瓣莲花图案组成,犹如出水荚蓉,造型精美,釉色滋润,为青瓷中的极品,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61年,虎丘塔(云岩寺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一个重病患者很难一次痊愈—样,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塔顶倾斜值由1957年的1.70米增加到1.82米,塔体的倾斜值也由60年代的1.82米发展到2.30米。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江苏省地质四队、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地质系等单位针对新的险情,提出了六类17种加固方案,最后选定了由国家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建筑结构专家陶逸钟提出的“抗滑桩排式连续墙”系列加固方案。施工从1981年12月直到1986年8月才结束;,连同前期准备时间,可谓“十年修一塔”。工程分为“围”、 “灌”、 “盖”、 “补”四个工程阶段: “围”指围桩工程,在距底层塔心10.75米处,在塔基周围建造一圈多达44根密集成相接的钢筋混凝土土桩柱,围固地基,防止地下水冲刷流失基土。“出城先风塔,入寺始登山”,耸峙虎丘山颠的云岩寺塔,点化吴中山水,斜开不倒的身姿,犹如一位长者,正弯腰向后世倾诉着千古沧桑。

    据古建筑学家刘敦桢考证,直至隋代,虎丘塔还是座木构佛塔,而非现存的砖塔。现存的虎丘塔,一般认为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目前塔高47.70米,底层对边东西向为13.64米,南北为13.81米,塔体重量约为6000吨左右。虎丘塔虽是一座砖塔,但形制属仿木构的楼阁式塔,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塔与中国汉代兴起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该塔为套筒式结构,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座大塔,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全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撑,内墩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连通。该塔的砌作、装饰同样精华美,如斗棋、柱、枋等构件均按木构真实尺寸做出,再现了晚唐的风韵。在外塔壁出现了平座栏杆,使登塔者能走出塔体,在虎丘塔之前的砖塔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同例。塔的内饰色彩鲜明浓烈,塔壁内留存的百余幅牡丹和勾栏湖石塑画更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虎丘塔囚建十虎五山基岩层上,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势,建塔之初,随着塔体的增高,自重的增加,尚未竣工,塔身即开始向东北倾斜。为了矫枉过正,明崇祯年间修塔时,工匠们有意将第七层向西南方倾斜,最终形成了宝塔向东北向倾斜2.34米的奇观。当时苏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虎丘塔的倾斜急坏了土地公公,他只能用神威来救塔。这天晚上,苏州城的男女老少都做了个梦,梦中被喊去拉绳,拉正虎丘塔,次日一早醒来,百姓个个腰酸背痛,据说,苏州吃“撑腰糕”的风俗就源于此。1953年早春的一个夜晚,寺院住持楚光突然听到塔东北角的封门处轰然一声巨响,砖石崩裂满地,古塔似乎发出了倒塌前最后的呻吟。

    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刘敦桢教授应邀对虎丘塔进行全面勘查,断言倾斜问题主要出在塔基,宝塔已接近崩溃边缘。1956年至1957年,苏州有关部门着手抢修虎丘塔。1955年3月,刘教授向市政当局提交了《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修理意见》,为蒋刘敦桢先生的指导性意见具体化,苏州市政府经过专家会议研究,决定采用建工局俞子明工程师的塔体围箍加固方案,即在每层塔身面上下加置三道直径为35毫米的钢筋围箍,并在每层楼面处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加置等粗的十字钢筋,并与塔身外围的一道环箍相互拉结,且在原楼面上加筑水泥层面,同时修复塔顶和修补第六、第七层楼面中的原刹柱孔洞,对塔身裂缝和塔壁残缺部位喷灌水泥沙浆进行修补。在抢修中,塔中发现了越窑青瓷莲花碗、楠木经箱等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物,特别是越窑青瓷莲花碗,碗身和承托都由大瓣莲花图案组成,犹如出水荚蓉,造型精美,釉色滋润,为青瓷中的极品,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61年,虎丘塔(云岩寺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一个重病患者很难一次痊愈—样,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塔顶倾斜值由1957年的1.70米增加到1.82米,塔体的倾斜值也由60年代的1.82米发展到2.30米。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江苏省地质四队、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地质系等单位针对新的险情,提出了六类17种加固方案,最后选定了由国家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建筑结构专家陶逸钟提出的“抗滑桩排式连续墙”系列加固方案。施工从1981年12月直到1986年8月才结束;,连同前期准备时间,可谓“十年修一塔”。工程分为“围”、 “灌”、 “盖”、 “补”四个工程阶段: “围”指围桩工程,在距底层塔心10.75米处,在塔基周围建造一圈多达44根密集成相接的钢筋混凝土土桩柱,围固地基,防止地下水冲刷流失基土。“出城先风塔,入寺始登山”,耸峙虎丘山颠的云岩寺塔,点化吴中山水,斜开不倒的身姿,犹如一位长者,正弯腰向后世倾诉着千古沧桑。

    据古建筑学家刘敦桢考证,直至隋代,虎丘塔还是座木构佛塔,而非现存的砖塔。现存的虎丘塔,一般认为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目前塔高47.70米,底层对边东西向为13.64米,南北为13.81米,塔体重量约为6000吨左右。虎丘塔虽是一座砖塔,但形制属仿木构的楼阁式塔,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塔与中国汉代兴起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该塔为套筒式结构,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座大塔,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全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撑,内墩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连通。该塔的砌作、装饰同样精华美,如斗棋、柱、枋等构件均按木构真实尺寸做出,再现了晚唐的风韵。在外塔壁出现了平座栏杆,使登塔者能走出塔体,在虎丘塔之前的砖塔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同例。塔的内饰色彩鲜明浓烈,塔壁内留存的百余幅牡丹和勾栏湖石塑画更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虎丘塔囚建十虎五山基岩层上,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势,建塔之初,随着塔体的增高,自重的增加,尚未竣工,塔身即开始向东北倾斜。为了矫枉过正,明崇祯年间修塔时,工匠们有意将第七层向西南方倾斜,最终形成了宝塔向东北向倾斜2.34米的奇观。当时苏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虎丘塔的倾斜急坏了土地公公,他只能用神威来救塔。这天晚上,苏州城的男女老少都做了个梦,梦中被喊去拉绳,拉正虎丘塔,次日一早醒来,百姓个个腰酸背痛,据说,苏州吃“撑腰糕”的风俗就源于此。1953年早春的一个夜晚,寺院住持楚光突然听到塔东北角的封门处轰然一声巨响,砖石崩裂满地,古塔似乎发出了倒塌前最后的呻吟。

    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刘敦桢教授应邀对虎丘塔进行全面勘查,断言倾斜问题主要出在塔基,宝塔已接近崩溃边缘。1956年至1957年,苏州有关部门着手抢修虎丘塔。1955年3月,刘教授向市政当局提交了《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修理意见》,为蒋刘敦桢先生的指导性意见具体化,苏州市政府经过专家会议研究,决定采用建工局俞子明工程师的塔体围箍加固方案,即在每层塔身面上下加置三道直径为35毫米的钢筋围箍,并在每层楼面处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加置等粗的十字钢筋,并与塔身外围的一道环箍相互拉结,且在原楼面上加筑水泥层面,同时修复塔顶和修补第六、第七层楼面中的原刹柱孔洞,对塔身裂缝和塔壁残缺部位喷灌水泥沙浆进行修补。在抢修中,塔中发现了越窑青瓷莲花碗、楠木经箱等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物,特别是越窑青瓷莲花碗,碗身和承托都由大瓣莲花图案组成,犹如出水荚蓉,造型精美,釉色滋润,为青瓷中的极品,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61年,虎丘塔(云岩寺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一个重病患者很难一次痊愈—样,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塔顶倾斜值由1957年的1.70米增加到1.82米,塔体的倾斜值也由60年代的1.82米发展到2.30米。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江苏省地质四队、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地质系等单位针对新的险情,提出了六类17种加固方案,最后选定了由国家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建筑结构专家陶逸钟提出的“抗滑桩排式连续墙”系列加固方案。施工从1981年12月直到1986年8月才结束;,连同前期准备时间,可谓“十年修一塔”。工程分为“围”、 “灌”、 “盖”、 “补”四个工程阶段: “围”指围桩工程,在距底层塔心10.75米处,在塔基周围建造一圈多达44根密集成相接的钢筋混凝土土桩柱,围固地基,防止地下水冲刷流失基土。“灌”指钻孔灌浆工程,在围桩和基岩限定范围内的基土中,钻出直径为9厘米的孔洞161个,再进行压力灌注水泥浆,以填充地基中因水土流失等情况造成的孔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盖”指壳体工程,这是对塔基加固和地基防水相结合的工程,是把设置防水板和基础板以及与围桩相结合而在塔体建造的一个较大钢筋混凝土壳体基础,达到了扩大基础效果。 “补”指塔墩换砖,逐段逐块脱换塔墩损坏的砖砌体,同时对损坏的斗拱、壶门、墙体壁面和缝隙、木梯栏杆等进行整修和粉饰。加固过程中,倾斜度监视测量同步进行,观察塔体和塔基在形体上极细微的变化,避免了施工的盲目性和冒险性。虎丘塔成功加固的经验为苏州瑞光塔、灵岩寺塔、吴县光福寺塔、杭州六和塔、江西九江锁江楼塔等处的古塔勘测和维修加固积累了经验。

    这座斜而不倒的古塔不仅积淀着吴地先祖昔日的荣耀,更代表了华夏子孙今日的智慧,在春花秋实,晨歌晚暮中它将永放光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