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兰苏园

苏州日报 20040828 一卷3页

■徐宁

到波特兰的兰苏园,还是清早,街上没有几个行人,一个美国小伙子却早已开始园内园外地忙碌了。

    小伙子年纪很轻,瘦瘦高高的,金黄色的头发剪得很短。我们看见他时,他正拉着橡皮管在为花草树木浇水。他浇得很仔细,似乎是每根草茎每片树叶都要浇到,因此这里的每张叶片都仿佛青翠欲滴。大家想在兰苏园前拍张合影,小伙子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将手在裤子上擦了擦,接过相机。我这才发现,小伙子上身穿的是件很旧的墨绿色T恤,上面印有兰苏园的图案,下身的牛仔裤已是半条都湿透了。小伙子和善地笑笑,为我们拍了照,又去忙自己的活了。.

    走进兰苏园,同伴惊呼:“又回到苏州了!”真的,在异域他乡,居然看到如此熟悉的粉墙黛瓦、亭台楼阁、荷塘水榭,看到苏州书画家题写的匾额和楹联,这种对苏州文化集中、立体的展示,让我们恍若回到了家乡。

    流香清远、香冷泉声、翼亭锁月、柳浪风帆、万壑云深、浣花春雨……兰苏园不大的庭园中景点设置自由灵活,山水亭廊高低错落,空间层次非常丰富。而这品味不尽的园林景色中,最让人难忘的却是满园的花木。时值盛夏,兰苏园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四时鲜花同开。水中,游鱼在粉、黄、紫色的荷花、睡莲中穿梭;池边,鹅黄色的连翘迎着晨风摇曳;桥畔,石榴花映红了一树的苍翠;亭榭堂前,紫玉兰、紫藤、丁香、木槿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一丛兰草边,又看到了刚才浇水的小伙子。他可真是片刻不停,刚收起浇水用的橡皮管,马上转身不知从哪里拿了一只小篮筐,单膝跪在地上,双手飞快地在草丛中捡拾枯叶残花。

    兰苏园执行总监李素娟女士告诉我们,小伙子是兰苏园的雇员,像他这样的正式工作人员共有17人。兰苏园的产权归波特兰市政府所有,园林财政自收自支,相当于我们的事业单位。兰苏园每年客流量达15万人以上,不少游客是乘了飞机开着汽车远途赶来观赏这座苏州园林的。每天闭园后,兰苏园还可以作为最佳聚会场所.向家庭、企业、社:团出租。李女士谈到,要保持兰苏园的原有风貌,需要非常精心的呵护和管理,17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兰苏园还有着一支120人的义工队伍。这些自觉自愿不要报酬的义工,为兰苏园做了大量工作。  、

    在大门入口处,我们见到了义工拉丘。

    拉丘是一名退休检察官,他说从得知远在东方的姐妹城市苏州要在波特兰造兰苏园,他就开始对苏州园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六到苏州,学习了很多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包括建筑和花木。兰苏园工程启动后,他便不时到工地帮忙,兰苏园建成,他就成了当然的义工。他觉得得自己能为兰苏园做很多事,他是兰苏园的园林文化顾问,曾为兰苏园的建造筹募资金,几年来,他一直保持每周到兰苏园做6—10小时的义工,做得最多的,是导游和解说员。他说他喜欢苏州的文化,喜欢苏州园林,更喜欢苏州的人,苏州人很聪明,很能干,很谨慎,有文化,他把这种认同和热爱都交给了兰苏园,对他来说,兰苏园就是他情感的寄托。

    说话间,已有——批批的游客人园参观,立刻有导游迎上前去。一位中年女士的讲解游客发出阵阵笑声,游客为她精彩的解说鼓掌。拉丘侧耳听了一下,笑道,她讲池塘里面鱼的故事和自然与人居的关系,她电是义工。

    据李女士介绍,兰苏园的义工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年龄自19岁到70岁,大家都因能为兰苏园尽一点力而感到自豪。苏州——波特兰姐妹城市协会会长王文康先生指着兰苏园临街的花窗告诉我们,当初波特兰人曾为这几扇临街的花窗争论很久,大家担心,这样精致典雅的建筑结构放在车水马龙的大路边,一旦损坏,无人能修,只有从苏州请专家了。现在看,这些想法有点多虑了,兰苏园建成开放已近四年,这几扇花窗安然无恙,说明兰苏园是波特兰人的共同珍爱。.

    一座小小的苏州园林,在因遥远的异域他乡得到如此精心的呵护和珍爱,在这种呵护和珍爱的包容下,兰苏园越发显出她的精致和典雅。哦,高雅的兰苏园。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