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依旧

苏州日报 20150911 A第11版

■沈亮



  城南葑溪,自东向西流淌,在大云桥下打了个弯后,缓缓地成为一片“汪洋”,包绕在千年古园沧浪亭的门前。
  沧浪亭前,河街并行,绿荫、绿水构成一道怡人的风景线,只是小街北侧的短墙上那道直对沧浪亭的小门始终紧闭,屈指数来,这一闭竟然已经60多年,使很多老苏州都渐渐淡忘这道墙、这扇门内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年复一年、日渐漫漶的门楣上“可园”两个大字,依稀会令人觉得里面是一所园林!
  说起可园,它和沧浪亭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早在五代末年,吴越国的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就在苏州城南这块地方建造了池馆。北宋年间,苏舜钦被罢斥后来到苏州,发现了这块地方,觉得真是城市繁华处的一块宝地,于是花四万钱购得并在池塘边建了沧浪亭。也就是说,可园在宋代其实就是沧浪亭的一部分。
  宋代以后,沧海桑田,沧浪亭一度被废,为几处寺庵所分割。直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牵头复建沧浪亭,沧浪亭由此才渐渐恢复元气,而河、街南岸一带则逐渐冷落荒芜。现在在可园东面,还残留有明代结草庵遗址的白皮松和水池、7孔石桥等古物。
  到了清朝雍正六至九年(1728—1731年),江苏巡抚尹继善因为这里距离巡抚衙门比较近,为接待官吏、举办一些活动比较方便,就在此地建造了一处园林,名叫“近山林行台”,附属的花园就起名叫作“近山林”,作为官吏宴集之地。乾隆后期改名为“可园”,也就是说,可园的得名已经有两百多年了。
  真正让可园在苏州园林历史添上一笔浓墨重彩的,并非是它那近山远水的山林景色,而是嘉庆十年(1805年),在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的主持下,一所官办书院在可园创建,这就是一度赫赫有名的正谊书院。
  苏州自宋代范仲淹始,开创了官办书院的先河,流风所至,各府各州,各级地方都以办学为荣,一时府县学、书塾、乡学相继兴起,读书的风气也推行开来。而首当其冲的苏州,读书人越来越多,成就也越来越大。在以后的年代里,苏州人进士及第,探花、榜眼、乃至状元的人数在全国跃居第一,苏州崇文重教的城市性格由此形成,蔚然成风,绵延至今。而以一座园林来达到读书育人、推广文明的作用,不能不说是苏州人非常高明的行为艺术。
  当年的可园景色疏朗简朴,书院据东,西部主要为花园,有主厅名叫挹清堂,堂前水池亩许,池塘左旁有平台,右侧有船形的石舫称作坐春舻。堂后有小山苍翠。北部又有小园小池,池上有轩,陈列一些碑刻。其他还有一些房舍,可以读书,也可以给授课先生的眷属居住。 科,专门培训官派出国留学生,并于当年选送6名公费生赴英国留学。可园,打开了苏州通向世界的大门。
  在社会发展的千头万绪中,历代苏州人不约而同地理性选择文明之光的教育,从根本上确立社会风气和价值理念,使这座城市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沧桑中始终以文化教育为引领、为时尚,为方向,持续稳定地将这种追求贯穿下去,显示出永恒的生命力,小小的可园正是折射出这种人性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可园曾作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校园,以后又长期为苏州医学院使用。今天,这座倍受苏州人关注,在苏州文化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独具特色的书院园林在经过修缮之后,终于将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可园现存面积
  透过挹清堂的落地门窗看园池景色,别有情致。 2331平方米,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沧浪亭进园石桥,是苏州传统民居的石在这里,陶冶心情的不仅是山水 库门形式,竹丝木门,门楣上方有砖细自然风光,也是它能够放下一张宁静 刻字“可园”二字,这是清同治十二年书桌的氛围。而与其一水之隔的沧浪(1873年)布政使应宝时重修沧浪亭时亭名贤祠墙上,更有整壁具体形象潜 所题。进门就是门厅,门厅北侧有围移默化的心灵滋润。 墙组成一个小天井,东西两边各辟有教育是弘扬人性、提高人们素质 一个汉瓶式门宕,北面是一个圆洞门,的根本途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直对水池,水池名叫小西湖(又名挹兼具的地方,可以发现其社会风气和 清池),北岸的主厅挹清堂正好套在圆城市素质是如何地不同凡响,教育的 洞中,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园内小提倡和学习价值的认同,使得苏州成 西湖居中,建筑环池而建,布局疏朗,为水声、读书声交融会合的静谧家 全园水木明瑟,景物平旷率真,装修图园。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苏巡抚 案朴素大方,少匠气而富有自然特色,林则徐到正谊书院主考乡试,就是在 精神上的舒适感油然而生。这里发现并选拔到了冯桂芬,称他为 在苏州尚存的几十处园林中,除“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 了美学价值的审视标准外,更多的是读书,收为学生。 赋就了苏州特有的文化精神。寄托着咸丰十年(1860年),正谊书院和 苏州人的追求、理想的,可园算得上是可园都被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但战争 一处。可园充满书卷气的园景,清新并未毁灭苏州人热衷教育的信念。光 悦目又亲切感人。不管风吹浪打,文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 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文景观的兴衰年在可园旧址建“学古堂”继续办学,也折射出时代大潮的奔涌。并重新修复了可园,还造起了藏书楼, 站在可园墙外苏州的通衢大道上,上下两层各五楹,取名“博约楼”,储书 东望草树郁然,沧浪亭和可园隔水相多达8万卷,兼作为祭祀东汉经学大师 对,无价的清风明月,有情的近水远山,郑康成和宋代大儒朱熹的场所,楼西 给人以清凉脱俗、怡然忘饥的感受;西广种桃、杏、梅、李,还建造了斋舍、讲 顾文庙黄墙、大殿雄伟巍峨,苏州中学堂。将以前主厅挹清堂处改筑,改名 校园内书声一片。这一幅长卷似的画叫学古堂,堂北土山遍植梅花,相传黄 面,不仅构成了苏州城南令人怦然心动彭年种有名贵古梅“铁骨红”,有“江南 的美景,其实还在彰显着一种苏州特有第一枝”之誉。山上建造山亭,黄彭年 的人文姿态,它是一幅记录苏州文化教取王冕诗“浩歌拍拍随春风”句题,取 育、记录苏州城市和苏州人文明发展的名叫浩歌亭。光绪三十一年(1905 灵动彩画,多姿传神,风光无限,传递着年),巡抚陆元鼎(字春江)设游学预备 心的呼唤、美的永恒。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