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磨山下石佛寺

姑苏晚报 20040816 一卷74页

■泰南翁

石佛寺,俗呼“小普陀”,位于横塘茶磨山下,面临石湖,依茶磨山边的岩石造型,凿就一尊观音佛像,立于徒崖裂罅间,俗称“石佛”,“石观音”,寺名由此而来。石佛也称“观音岩”,上筑一亭,高六尺,下为一泓涧水。

    石佛寺始建于宋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由尧山主开山。前有佛殿山门,临通衢有僧房数间,规模虽小,甚有入意。元代诗人陈基到此游览,有《登观音岩》诗云:普陀山枕海波宽,古洞谁移此地安。岩下碧潭常浸月,云根瑶草不知寒。楼篡鹦鹉呼人语,伏涧婉蜒听法蟠。山兀石桥方广路,也须一虔姿盘桓。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重修。置“石湖佳山水”匾额。嘉靖十四年<公元1525),苏州郡守胡瓒宗到此游览,觉得,此处风光极好,遂提笔挥毫,在崖石上题“崖石涧”三字。因有石观音像尊立于岩下,有人又题为“小天台”。崇祯四年(公元1631),由郡绅司马申用懋重建大殿。大殿倚山构阁,设计巧妙,以山崖之势盘折而下,造成千殿,殿虽不大,但小巧玲珑,如悬于半空之中,殿外围以朱栏。游人登阁;倚栏下望,恍若仙境。其时,游人纷至沓来,十分热闹。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南巡至苏州,安排去石湖游览,他见了石佛寺,大有好感,即兴挥毫,题了“普门香梵”的匾额,又题了—副对联:愿力广施甘露味;闻思远应海潮音。由于皇帝题了匾额、对联,石佛寺—时名声大振。前来进香的、游赏的人络绎不绝。在上方山的“五圣”祠兴起后,此地的香火逐渐冷落,故民间有“上方饱欲死,石佛饥不生”之语。民国初年,石佛寺尚有大殿,后毁之以火。 “文化大革命”期间,石佛寺遭到破坏,寺阁、盘道、石粱均被砸毁,观音石像砸成三段,落入涧内。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恢复石湖风景名胜,开辟旅游,由政府拨款,着手重修石佛寺。疏浚涧中淤泥,将石观音像从涧中捞出,清洗干净,请石匠艺人拼装补修,恢复原貌。现在的石佛寺,仍依山而建,两端为二层小殴,下为观音堂,两根石柱上刻有乾隆皇帝题的楹联,古意盎然。 “崖石涧”三字嵌进石绿,十分醒目。  

    崖上的明清石刻,隐约有见。涧前石梁上刻有“梵音胜迹”,左右岩石上原有乾隆御书各一方,字迹虽已剥落,但古意犹存。入内是三间正殿,正殿南为三间轩屋,轩屋正对行春桥,曾是乾隆游览之处。现已辟为茶室,名“茶磨山房”,供游人小憩。轩内有乾隆御书《观石湖打鱼歌》碑,供游人观赏。《观打鱼歌》前有一段小序云:”地力大吏备观打鱼,因事已成,略观辄罢之,而作是歌”。原来,乾隆游石湖时,官府曾组织渔民打鱼,请乾隆观看。乾隆写了《观打鱼歌》,并留下御书,由官府刻碑留念。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