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主人,三分工匠

苏州日报 20040603 一卷49页

■李德武

如果把苏州的园林比喻成一首诗的话,那么,园林的主人就相当于诗的作者。在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主说,倡导好的诗文应该做到见灵见性,文风与人品合一。孟子曾说过: “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同样,古代造园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苏州园林其风格与主人情操、爱好、习惯、经历、趣味、修养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内涵来看,一座园林就是主人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的鲜明写照。环秀山庄的主人乐山,园林便以假山见奇;网师园的主人乐水,园林便以流泉飞瀑称绝;拙政园的主人爱花,园林便以四季花卉争艳闻名……即便是经过易主后的园林,主人与主人之间也都惯穿着一脉相承的气息。典型的如留园.这也是苏州园林之所以称为“私家园林”的根本所在。归根结底,园林是一个属于主人自己的艺术和生活空间。

    从建造过程来看,园林是一个不断修正、创新、完善的作品,具有个人经历和心境变迁的动态特征。和诗人创作一首诗相比,园林的建造要复杂得多,由于受经济条件、材料设备、工匠技艺等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园林也不可能像一首诗那样纯粹来自作者独特的创作。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主人就是工程的总指挥。他需要敲定布局方案,邀请能工巧匠,并负责施工质量的检查与验收。从这点来说,主人的品位、意图决定了园林的风格。尽管,园林建造过程是对艺术、工艺的荟萃,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可以肯定,不合主人心意的,便一定是不被园林接纳的。 

    从园林的功能上看,根据主人地位、经历、爱好的不同,则功能也不尽相同。有的园林是主人退避隐居的场所;有的园林是主人修心养性的净地;爱好交际的主人除了颐养身心以外,还把园林当作款待朋友、邀请名士的社交之地。多数园林的主人自身就是才子,又格外爱才,因此,以结交天下名士为乐。园林也便成了人们共享的一座艺术殿堂,并因才子名士题联、赋诗、作画等参与而名声远扬、价值与魅力倍增。如果仔细研究也会发现,主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则园林多具有独善其身和内省的特征。如退思园;主人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的,则园林多具有宁静淡远和怡然自得的特征。如怡园和网师园。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离开了“人”,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艺术也便成了无本之木。苏州园林首先是人性化的艺术,不管是亭台楼榭,还是草木山石,都是人性的物化存在。其妙就妙在人与物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尤其是苏州园林是一种写意艺术,而立意都是以主人的情趣和意愿为出发点的。所以,简单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园林,总不免有一种隔墙观花的感觉,难以体验其中的情境。可以把人们对园林的欣赏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浏览风景;第二层次为鉴别工艺;第三层次为品味情趣。风景是外在的东西,工艺是技术的东西,情趣是人性的东西。满足第一和第二层次欣赏的是观光客,大致是靠照相机的取景窗来看园林的。只有品味到其中情趣的人,才能实现和园林心灵上的交流。这也是园林欣赏的最高境界。

    苏州园林不是一部死的典籍,它是具体的、当下的、魅力无限的杰作。尽管有的园林是官吏的家宅,但这不是平庸的、腐败官吏糜烂奢华的罪证,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修养、品位、良知的精神标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的结晶。它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些建筑,而是中国千年不衰的精神品质和艺术品质。园林的居住性、赏玩性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征。但园林的居住性不同于田园的居住性,甚至山林隐居。园林建设在都市之中,并且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可见它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但园林不是田园,却包含了田园的恬静,不是山林,却充满了山林的悠远。它独立、封闭而自足,又俨然是一个超然世外的精神领地。我们可以猜测,那个在官场应酬了一天的主人回到家里,:面对树木、流水、游;不啻是面对无限的六自然,那份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惬意定是最大的满足。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