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形面面看 峰形步步移──五读留园冠云峰

苏州日报 20040429 一卷75页

■金学智

偶阅《中国古典园林大观》画册,翻到江南名石,一连四块令我喜爱。其次序是:苏州的冠云峰、瑞云峰,杭州的绉云峰,上海的玉玲珑。然而遗憾的是,后三块均被称作“江南三大名石”,而冠云峰却不在其内;再者,这三块有的并不在苏州,有的则已不在园林里。因此对于我来说,接触最多感情最深的,还是留园的冠云峰。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品石同样如此。对于冠云峰,我认真晶读并写下体会的,先后凡五次,而且可谓每读每异。现将这延续了近二十年的品读感悟简要写出,请读者们哂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就特别赞赏其“纵向伸展的瘦长体型”之美。这一有关评价,不久就写入1990年初版的《中国园林美学》书稿之中。

    90年代末,我用分段晶读法从正立面将冠云峰分成三殴,来细读其明朗透剔、险怪诡幻、峭硬深邃之美。还将其阴柔秀婉的整体美——“扭曲成s型的体态”,称作“自然天成的抽象雕塑东方维纳斯”。这篇以《读冠云峰》为题的赏石小品,发于1999年第4期《苏州杂志》。

    但意犹未尽,我又从绘画美学的视角,重点品读其皴皱之美。古人云:“眼前一山好皴法,皆被夕阳拈将来。”是说山石的折襞起伏,在夕辉映照下阴阳分明,更显出纹理纵横之美。对此,赏石家称之为“皱”,山水画家则进而提炼出种种画山的“皴法”来,我同样选择了红日西斜时分,因而也更分明地看到了夕阳这位天然画家为秀峰所画的种种皴皱。我把这一审美体语,写入了《苏州园林》一书之中。

    在新旧世纪之交,在参与编写《留园》画册的日子里,我有更多的机会反复品读冠云峰,并赠给他一个诗意的标题:”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这是试评其超拔独秀的品格情性之美。 “江南三大名石”之说,查无典据。我感到应加上冠云峰,合称“江南四大名石”。为些,我请教了赏石名家魏嘉瓒先生,他也深表同意。

    于是,我又一再去留园,另以北宋画家郭熙赏山之法来品读。其《林泉高致》云:“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行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冠云峰也是如此,在浣云沼前正面近看,是一种美;在林泉耆之馆门窗中看,又是一种美,这都是最佳视角,摄影家们正是这样地为它留下了一帧帧秀拔婉曲、亭亭玉立的倩影。但我又觉得遗憾的是,很少有入拍摄其侧立面。我想,审美需要应该是多种多样,多角度萝立面的。为此,我专请摄影家陪同,从正面拍,从侧面拍,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拍,确实是每拍每异。如从东立面拍,陡见一石怒起,上段大孔依然在,但已化作怪物圆睁的巨眼,其下凹坎则张开的血盆大口,使我想起自居易《太湖石记》所说的“如鬼如兽,将攫将斗”。刚才冠云峰正面柔曲可爱之美,竟倏忽变为狰狞可畏之美;抽象地看,其劲直的整体还带有一定的弧形张力,也十分耐看。至于其西南立面,则又呈大块凹凸之形、锐刿丑怪之相……这借用苏轼的诗说,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步步移,面面看,冠云峰极饶种种不同的形体风格之美,当然它也有其美中不足,这就是背面不能品读。但是,十全十美的立峰是没有的。瑞云峰、玉玲珑透漏而不瘦秀,绉云峰瘦皱而不透漏,冠云峰不但正面占尽“瘦透漏皱”四字风流,更兼一“曲”字,而且还多面呈现出移步换形之美,或阴柔灵秀,或阻刚猛厉,或浑沦突兀……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满足。据上述种种,冠云峰完全可置身江南名石之列而毫无愧色,何况其自身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对于这一“秀逾灵璧,巧夺平泉”的奇石至宝,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就曾满怀盛情地赞道:“太湖一勺,灵岩一拳。冠云之峰,永镇林泉。”这是代表人们向这一千古奇峰所献上的一瓣心香。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