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阊门木基础重见天日

苏州日报 20040228 一卷110页

■高岩

阊门原来和盘门一样,都是水陆城门。至少迟至民国时,阊门还保存着水门和陆门并行的格局。随着时代的变迁,“水阊门”终于湮没,我们甚至连她的背影都难以找寻。但是,昨天下午在原来水城门的故址附近,正在施工的机械车挖开阊门下塘河底的淤泥,就在一排平铺的石条下,十三根碗口粗的木桩露了出来,而往西大约隔了10来米河道;同样的石板和不少木桩再次出现。这些木桩和石板都保存得非常规整。这样的结构,和各种史料记录的水阊门分内外两道的情况基本吻合。当记者赶到时,围观居民说,已有文物工作者前来实地踏勘。居民说,听说这就是水阊门的木桩基础。  

    根据清乾隆《苏州府志》和(姑苏繁华图》所绘,阊门水陆城门筑有瓮城,陆门外西临吊桥,东接阊门内大街(今西中市),水门西临聚龙桥,内接阊门内下塘河和才关桥。1934年,为了改善交通,当局拆去阊门城门城楼,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阊门城门,1936年竣工。水城厂则未变。1958年“大跃进”期间,水陆城门被拆毁。现陆门还存南侧小半个侧门,水门则扰剩金刚座石基。昨天,据一位住在阊门50多年的许先生回忆,当年水城门在阊门内城门北侧,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栅门。从阊门下塘河石驳岸的水位线看,这些木桩在水下1.5米左右的位置。许先生说,他小时候有一年大旱,还看到木桩露出来。老人说,这是城门的基础。

    地方志专家徐刚毅考证,苏州娄门、葑门,也有水城门。而历史上,阊门一带曾是姑苏城最繁华的去处。从《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等,我们都可以清楚看到,当时阊门至枫桥一线,十里长阶,牙行相望,万商云集,百贷充溢。明清两代,阊门的繁华很大部分得益于运河的水运,水承载了商品的流通,也力口强人口的流动,五方杂处的阊门使苏州城看起来像是个移民城市。一条南北水道和水城门,使阊门成为农耕文明时期各种生产和生活物资流通的集散地和见证者。水阊门的重见天日,或许能给专家们提供更加直观的研究实例。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