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听曲

苏州日报 20040909 一卷42页

■夏欣才

第28届世遗会开幕那天,苏州台和东方卫视合作转播开幕式盛况,几经比较选择后,现场演播室放在了环秀山庄内。电视转播的画面是这样开始的,苏昆剧团的两名年轻演员,分别扮作杜丽娘和春香,在环秀山庄假山旁的小径上款款移步,清唱一曲《游园》。环秀山庄名列世界遗产名录,昆曲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这样的开场白表现“世遗会”的主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默契之美。那两位昆曲演员后来告诉我,原来他们还参加过香港导演杨凡拍摄的电影《游园惊梦》,那部表现昆曲内容的电影,主要的拍摄地点还就是在这环秀山庄呢。  

    实在是有很多人感受到了,唱昆曲听昆曲最好的地方就是在苏州园林里。昆曲是文学趣味最蕴藉的“水磨腔”,辞藻雅丽,一唱三叹,最宜于知音同好,悠闲围坐于一个小型场所,听之,晶之,击节和之。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来说,苏州园林不也正如此吗?粉墙下的花影重重,漏窗后的曲径通幽,水殿旁的清风徐来,园林的这种意境正是和昆曲的意境相通。所以,最适于听昆曲的那个小型场所,其实就是园林里的一个。小亭或一个花厅。你看,怡园里的“藕香榭”,网师园里的“濯缨水阁”,不就是造园主人专为听曲而建的吗?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林家往往是精通昆曲的行家,昆曲的名角,则对园林之美了然于心。修辞手法上有“通感”一说,不同类感观之间可以沟通,“园”和“曲”的通感,正促进了园家和曲家各自的艺术修养。我看过陈从周先生回忆的一件趣事,“文化大革命”前,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常常邀请他去讲课,讲的就是中国园林。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举动,上海戏曲学校校长俞振飞则力排众议,坚持要把陈从周请来讲课。因为俞振飞自己就是一个曲、园皆通的大家,他知道昆曲班的学员们最终要取得艺术上的飞跃,园林知识的修养是必备的。特别是昆曲中的许多名戏,都是与园林场景有关的,“如果他脑子里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一举一动,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演来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园林专家陈从周就这样为昆曲未来的“角儿们”讲课,教室的窗外站着俞振飞,他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

    后来,我看一本谈建筑的书,书里有这样的观点,建筑是生活的弊体,生活是一个轮子廓,美的生活就有美的建筑。”那么,园林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们生活的一个“弊体”他们把生活中一种高雅的情趣形之于山水,就是园林,他们把这种情趣发之于声乐,就是昆曲。园中唱曲听曲,是中国这种传统的深沉的情趣最佳交融点。所以,每每看到园林里窄窄的廊下,摩肩接踵地挤满了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他们目光焦躁,话语飞扬,我真想说一句,你们该到园林中来听一回昆曲叼!尽管我知道,在现在这个“到此一游”的时代,我这么说会显得多么矫情!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