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世遗大会──两千件昆曲文物“出水”

姑苏晚报 20040220 一卷7页

■刘放、筱莹

世界遗产大会今年将在苏州举办,中国昆曲博物馆新征集到的两千多件珍贵文物资料,将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这不但丰富了该馆的馆藏文物、而且避免了这些珍贵文物资料散失湮没。在征集的过程中,文物资料的收藏者表现出来的美德和其中的故事,感人至深。

    人们将典雅的昆曲喻为芬芳的幽兰,数百年来,这朵奇葩何以能芬芳绵绵,穿越时空,老而弥新?也许,我们可以透过这些征集文物资料的人和事,嗅出一二。 

          文物征集一呼百应                                                                中国昆曲博物馆众望所归落户苏州后,通过在媒体上刊发征集昆曲文物资料的广告,以及该馆根据多方了解到的线索,主动与海内外的昆曲方家、曲友的信函联系,一大批珍贵文物络绎不绝地“出水”。这些文物的持有者,除了苏州市民,更多的还是昆曲界专业人士、名人后裔,以及全国各地的曲社、剧团,有的还远在海外。他们表示,这些文物只有放在世界上唯一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中,才是最安全的,也才有可能物尽其美。捐赠者中,首推著名昆剧史专家陆萼庭。

    征集一开始,陆萼庭就带头捐赠了一批极有价值的昆剧文物资料,其中有昆坛“曲圣”俞粟庐1895年的书法作品《怀素自叙释文》,此作堪称此批史料中的“代表作”,是陆老1954年在上海某旧书摊上觅得,作品共四页,起首钤“俞”字印章一枚,落款为“吴郡俞宗海于安隐处”,并钤有“粟庐”、“宗海之印”二枚,其笔墨古朴端庄、遒劲秀逸,实为昆曲文物之珍品。除了这件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宝贝”,陆萼庭还将自己保存了23年的手稿以及赵景深、俞振飞手迹及其他昆曲文物、书法作品,出无偿地捐赠给中国昆曲博物馆。作为建国后颇有影响的一部昆剧吏专著,陆萼庭还捐出了他的《昆剧演出史稿》19肋年初版手稿。而他精心保存的和已故的昆曲专家赵景深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十封信札,也被无偿捐出,这十封信札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而且墨色字体全部用小号的狼毫圭笔书写而成,清丽流畅,飘逸俊美,犹如一件艺术品。俞振飞八十岁时书写赠送给陆老的行书立轴,以及晚清著名人物画家胡锡硅的昆画屏条幻灯片,传字辈名丑华传浩生前剧照,也都被他割爱捐赠。这些文物资料,都是他打点好后,由昆博馆的副馆长易小珠和副研究员桑毓喜于2003年8月下旬专程去上海他的居听取得。

    当时,易小珠在陆老处看到一幅很古朴的画作,得知是苏州前辈著名曲家、画家樊佰焱的作品,非常难得,就试探性地问他是否舍得捐出。陆老笑笑,说他还有一个五年计划,准备在这五年中写出三本书,待三本书完工,估计他也写不动了,届时他就会将一切都捐献给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9月21日,陆老特意将这幅画作从柜中拿出,悬挂客厅。夫人郑溥霖问他,一直是柜中的藏品,今天怎么忽然心血来潮要挂出来了?他回答,这幅画要捐给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了,先让我看看吧,捐出了再看就没有那么方便了。谁知第二天清晨,陆老突发心脏病,溘然离世!陆老夫人对前往吊唁的易小珠说,连一句,遗言都没有来得及留下,只能将他头一天的话当作遗言了,这幅画作你们先带回苏州,其余的经整理后,也悉数全部捐献给中国昆曲博物馆。易小珠面对这幅画作,如陆老遗容,当即潸然泪下。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惜的题字。九旬高龄的朱老先生是著名曲家,当时他已经患肺癌晚期,面对盛情,他还是题写下了隶书“究源溯宗”横批,预祝中国昆曲博物馆的成立。博物馆收到墨宝后,未过半月,就惊悉朱老去世。

      戏外也多“戏”

    有道是“文似观山不喜平”,戏也如此。昆曲是百戏之祖,更是深涪此中三昧。征集昆曲文物资料是“戏外的戏”,但也充满着戏味。

    江苏省昆剧院的丁修询先生,是一位研究昆剧表演艺术的专家,他收到中国昆曲博物馆征集文物函后,就将手头18封有价值的书信捐献了。但是,接下来,他自己在研究工作中又需要这些资料,怎么办?他担心人家忙,不理睬他。但昆博馆得知后,根据他的意思,马上连同信封一起复印了这18封书信,并将复印件快递寄给了南京的丁先生。

    昆博馆在登记、归档、清单、感谢信、捐赠证书、电话、写信、上门等等细微之处,以信待人,以情感人。

    在众多的文物资料中,有一面大理石上烧制的青年照片特别吸引人,这是新乐府创始入主一的严惠宇照片。

    所谓“新乐府”,是承接传习所的昆剧机构,传习所带有戏校性质,而新乐府是剧团性质的,强调市场,它的出现是传习所的延续,使昆曲的文脉非但没有断,而且得以接轨市场。

    走向市场是要启动资金的,这个肯拿出资金的实业家同时也是“曲友”。严惠宇是其中之一。他当时仗义疏财,与陶希泉共同资助2万银圆,为延续昆曲文脉雪中送炭,后人是不应该忘记他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的这张照片保存得完好如初。中国昆博馆想要,他的现年已87岁女儿严忠婉也同意,但她的小辈有想法。理由是作为大户人家,“文革”所受的冲击可想而知,多少东西都随水东流了,难得保存如此好的一张石板照片,自己收藏不好吗?但严女士执意要捐赠给苏州的中国昆博馆,她认为捐给昆博馆比在他们家中好,父亲是他们的先人,又是爱护昆曲的民族实业家,从他一生深爱昆曲来看,将他这张照片放置在中国昆博馆更合理,倘先人在天之灵有知,也会深感欣慰。

    王正来先生是江苏省戏剧学校的知名昆曲教师、学者,才华横溢,他早于去年7月份即向昆博馆捐赠了俞粟庐手拆、赵景深墨迹等一批昆曲文物资料。同年8月即传出他英年早逝的不幸消息,昆博馆随即派员赴南京向其夫人慰问,发给慰问金500元,聊表心意,并对今后征集王正来手稿等遗物先挂了钩。

    易小珠副馆长与她的搭档桑毓喜老先生,经常奔波在上海、南京、常州、杭州等地,十分辛苦。尤其是到常州寻访赵永沧那次,真可谓曲折多戏。

    赵永沧是赵子敬的孙子。赵子敬是我国昆曲界的绝对大腕,著名的北昆名家韩世昌就是他的学生,梅兰芳也向他学过戏。他是常州人,据说他有一张与家人摄于清宣统年间的全家福照片,倘能征集到昆博馆,很有价值。于是,易小珠和桑毓喜有的放矢去常州找。通过文管会,又通过居委会、派出所,他们居然就七弯八绕地找到他的孙子赴永沧的住所,遗憾的是他在3年前就去世了。而且。房子都拆迁了,故事的线索到此戛然而断。

    怎么办?找赴永沧的后人!经过种种周折,倒真的找到了,叫赴洁清,是赴子敬的第四代。但整个常州城又有那么多的赴洁清,就只好一个一个问了。皇天不负苦心人,又叫他们找到了门前,她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太太。

    老太太听说了他们寻找的经过,大为感动,不但相邻不知她家先人的辉煌,就是他们自己的后人,也不是很清楚的啊,而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工作人员,大海捞针一样找到了她的家,她怎么能不尽已所有呢?她当即表示,翻出柜底的先人照片,翻拍,另将一封韩世昌的亲笔信,一起捐赠给苏州的中国昆曲博馆!

    果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热心故乡人

    昆曲的故乡是苏州,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当中国的昆曲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后,各地都将昆曲视为“香饽饽”来运作,也是颇有意味的。当然都是想借这个东风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带动经济的发展,造福一方,都不失为良好的愿望。苏州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众望所归地得到了中国昆曲博物馆的牌子。

    这得益于苏州的前贤,也功在苏州的今人。从这次博物馆征集昆曲文物的点点滴滴中,我们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首先要说的是徐亚娟女士。她今年78岁了,是已故传字辈名家沈传芷的夫人,也就是昆剧传习所的“大先生(首席教师)”沈月泉的儿媳,她手头当然有宝贝。但宝贝要看人家肯不肯捐出的。她悬热心于家乡昆曲事业的。她先后捐赠了《六边曲谱》、《琵琶记》、《西厢记》等曲本90册,另有沈传芷手迹的日记本、练习簿18本,沈传芷等照片11张,手抄曲谱37本,前后达204件!

    80多岁的魏鄂民老先生,看到《姑苏晚报》上刊发征集昆曲文物资料的广告后,热心打电话联系,捐赠了他父亲珍藏的古典传统曲笛四支、箫二支和昆曲曲谱传奇影印本50册;

    苏州、曲社捐献了一面道和曲社1922年添置的板鼓;

    九十高龄的蔡宾秋女士,一生爱曲,将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檀板一副、荸荠鼓一只、小锣一面和鼓签两支都捐献了出来;并帮助请来了她的外甥、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范敬宜题书墨宝“昆剧传习所”;

    退而不休的桑毓喜老先生一生研究昆曲,结交众多的曲家,长期重视收藏,这次,他就捐献了他收藏的51封曲家名人书信,宋衡之的《重编昆曲探骊》手稿一册,还有非常珍贵的昆剧传习所时代的戏单,这是目前发现的该所最早的戏单;

    前苏州戏曲博物馆副馆长薛年椿捐献了在日本出版的《昆曲集净》(上下册),外加一对他父亲薛传钢生前较戏用的雌雄曲笛;

    老领导钱璎,曾是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秘书长,她、悉心珍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党和政府关于保护昆剧的文件32件,这次也成了各种捐献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献资料;  

    说到苏州昆剧,专家顾笃璜自然必不可少,在这次文物捐献中,岂能少了他?记者了解到,他的捐赠很丰富,计有苏州金福班在清光绪年间的往来帐目及戏目(原件),费新我的昆曲人物画,新乐府1928年演出的油印本,并且旁有汪双全的手迹,此公乃是洪福昆武班的当家老生……末了,顾老还留有“伏笔”,说是看博物馆征集到文物资料后怎样处置,征集到的文物资料保护得怎么样,利用得怎么样,大家努力,成效显著,他还有更叫人眼睛发亮的宝贝,才会陆续拿出来,作为对大家的奖励;否则,那还不如自己珍藏着。这其实是“民”方将了“官”方一军,要征集文物资料,更要妥善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料,要珍惜爱惜昆曲故乡人的热心。

    只有在昆曲的家乡,才有这样的热心人,快心事!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