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叶子戏

苏州日报 20150612 B第02版

■张银龙

昆山叶子戏
  苏州大学罗时铭教授研究发现:麻将产生于明万历末年的苏州,创始人是冯梦龙。麻将是由昆山叶子戏演变而来。
  叶子戏是一种纸牌游戏,使用的是一种叫“叶子”的纸牌。欧阳修《归田录》这样解释:唐代书借用卷轴展示不易,人们便用纸制为叶子状,上书以备检用的称谓、提要等,后来演化成为纸牌,即叶子戏。叶子戏在宋元时期逐渐沉寂,到明代在昆山再度流行。该纸牌绘有水浒人物图案,故又称“水浒牌”,也称“昆山牌”,或者称“昆山叶子戏”,从而成为当年与昆曲交相辉映的两大文化现象。
  查阅古籍资料,可以看到昆山叶子戏的影响之大:
  “斗叶子之戏,古盖有之。其以《水浒》诸人分署,则宋元以来,不知何人所为。迩鹿城陆文量先生,会记其搏斗之事,谓以警世。”(明·黎遂球《运掌经》)
  “今昆山纸牌,必一一缀以宋江诸人名……”(明·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
  有着很大影响的《叶子谱》(明·潘之恒撰)更是多处提及:
  “叶子始于昆山,初用《水浒传》中名色为角抵戏耳……”
  “分门品,仿于昆山,今驷马桥尤盛行之”
  “图像品,模昆山制……”“刻画品,测昆山制……”“斗虎,取昆山牌……”。明·陆容(字文量)《菽园杂记》第十四卷,记述了当年昆山叶子戏盛况空前:“斗叶子之戏,吾昆城上自士夫,下至僮坚皆能之。予游昆庠八年,独不解此。人以拙嗤之……”有人不会玩,居然还会遭人哂笑见识褊陋狭小,可见其普及程度之广。
  从有关资料推测,昆山形成叶子戏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十五世纪,与昆曲诞生属于同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昆山,有着特殊的人文环境。
  明朝初期的稳定发展,社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为叶子戏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社会变革,南粮北调,发展漕运,通埠外贸,为昆山叶子戏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当年开发刘家港“六国码头”,设立太仓卫、太仓州,为苏州、昆山带来了繁荣,催生了沈万山、顾阿瑛这样的巨富。冯梦龙所在的相城、沈万三所在的周庄、顾阿瑛所在的阳澄湖,都是与刘家港比较近的,昆北的几条主航道,娄江、新塘、澜漕,都是通往刘家港的重要航道。处在新塘河中段的周市,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发展形成的一个自由贸易集市。最初的叶子戏,是一种做生意人发明的用以消遣的娱乐游戏,与赌博无关。明·陈瑚《顽潭诗话》:“以愚揣之,古有筹算法,今牌载百千万贯皆钱数,又以九为限,合于算指意。商贾者流,舟车旅舍所用以会计多寡者乎?”昆山叶子戏一般牌数为38张,“大可一寸,高倍出之,厚仅盈指,纸轻小,便易挟以偕游”(《运掌经》),其基本游戏规则是以大制小,强者为胜,这些都是符合生意人的特征。
  昆山人比较传统,注重名声,安于本分,克勤克俭。老百姓希望家中有一点财产,过上与世无争的太平日子,“宜于舟中……宜围炉……宜诗客文士,宜深沉好书之侠”(《运掌经》)的叶子戏正好符合他们的愿望。叶子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故称“默和牌”,人称“闭口叶子”,不分男女老幼,不计场合利害,也是符合昆山人“温良恭俭让”的本性。
  以冯梦龙为代表的古代白话小说的繁荣,为叶子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为叶子戏提供了创造元素,推动了叶子戏的流行。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自万贯以上皆图人形,万万贯呼保义宋江,千万贯行者武松,百万贯阮小五……”叶子戏以水浒人物为图案,一方面固然是看中了通俗小说的魅力,另一方面是“盖以赌博如群盗劫夺之行,故以此警世。”
  然而,昆山叶子戏毕竟属于娱乐活动,在正统思想较强的士人看来,经世致用的学问,才是君子所应该追求的。尤其到了十六世纪后期,叶子戏演变为马吊、酒牌、混江、游湖等等,“后为马掉……钱数贱九而贵空殊,倒置有味”(《叶子谱》),牌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最关键的是规则发生了“质”的改变。牌无大小,凑巧就好,从斗勇变为斗智,从娱乐变为赌博。因为增加了“激励机制”,在正人君子看来:“古意逾失,用之逾浅。禅爵花妓,既已不伦,甚至淫媟欲呕,徒败人兴”(潘之恒《叶子谱》),从而被视为“妖器”,历史上就有“明亡于马吊”之说。因而,关于叶子戏逸闻趣事、书谱的记载,只存在于野史笔记中,正史中却难以找到,为我们后人研究昆山叶子戏增加了难度。

  □张银龙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