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家马汉民摘得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让吴歌早入世界非遗

苏州日报 20140314 A第04版

■施晓平

□苏报记者 施晓平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暨颁奖活动近日在京举行,我市民间文艺家、省吴歌学会会长、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马汉民,因在吴歌搜集、整理、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绩,被授予这一工程的贡献奖,成为民间获此殊荣的5位文艺家之一。马汉民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推动吴歌早日成为世界非遗。

  为《五姑娘》去吴江50趟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启动于2010年12月,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四库全书”。经过3年多时间的努力,已录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8.878亿字。其中,马汉民搜集或参与搜集的达上百万字,其中包括《孟姜女》、《五姑娘》、《八角荷包叶梗青》等800多首吴歌。
  马汉民介绍,1952年来苏的他,从踏上苏州这块土地开始,就被随处可听的吴歌吸引,从此就开始了对吴歌的收集记录。几年后,他又创办了俱乐部,带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搜集吴歌,还创办了刊物,将搜集到的歌词印发给各乡镇、村。
  上世纪60年代起,马汉民进入市曲艺联合会工作。其间他栉风沐雨,深入城区书场、乡间田头,不停走访弹词艺人、民间歌手。为了一部《五姑娘》,他先后去了吴江芦墟50趟,最后搜集了4000行,已整理出2500行,被誉为汉族民间叙事诗的重大发现。60多年的行走,让马汉民收获了上千万字的吴地民歌、民间故事、民俗资料,其中吴歌占了60%。

  应请音乐家参与吴歌

  马汉民认为,吴歌既优美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中国民歌中一种独特的地方歌谣,昆曲、弹词等都从吴歌中汲取营养,是研究吴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和吴方言的珍贵资料,对我国的文学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值得好好研究和保护。
  2006年5月20日,吴歌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如今,同时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昆曲、古琴、苏州端午习俗、苏州宋锦、苏州缂丝、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都已成为世界非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相比之下,吴歌申报世界非遗的步子有点滞后。
  马汉民说,自己虽然已经82岁,但有生之年还要继续搜集吴歌、宣传吴歌,请音乐家一起参与吴歌保护,并协助做好吴歌申报世界非遗工作,争取早日成功。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