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要保住民族音乐的根

苏州日报 20040909 一卷42页

■倪晓英

“苏州人听不懂苏州话,听不懂评弹,还敢说自己是苏州人吗?”琵琶大师刘德海与苏州民乐界人士座谈,谆谆告诫——

    日前,琵琶大师刘德海与苏州民乐界人士相聚怡园,就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保护和发展苏州的地方戏曲等进行了恳切的交谈。 

    在怡园听到琵琶声,刘德海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地问在座的人士:“在这样的古典园林里,该演奏什么?游客希望听到什么?电子琴?钢琴?不是,是琵琶和古琴!”刘德海给苏州评弹学校的题词是:“在心灵流动着的活化石。” 

    刘德海1937年出生于上海,但他不称自己为上海人,而称为“江南人”,因为他自幼听评弹、昆曲长大,浸润于江南丝竹。他从传统性、民族性、世界性三个方面把人的精神追求、艺术道路的选择和传统音乐的发展成功地结合起来,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技艺。他与指挥家小泽征尔、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柏林交响乐团都有过成功的合作,被称为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中国民族音乐第一人。 

    对现在戏曲的歌唱化,刘德海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绝不能走趋同的道路,因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区别不在经济,而在文化;科技发展了,许多东西可以数字化,但文化应当本土化。如果全世界的人听一样的音乐、跳一样的舞蹈,岂不让人索然无味?艺术与科技不同,科技的发展是一直往前的,而艺术的发展可以是往前的,也可以是往后的,中国的艺术可以倒退五千年去看,至少可以倒退三百年去看,翻翻箱底,看看我们继承了什么,遗漏了什么,对于发展是有好处的。有些艺术,譬如古琴,譬如昆曲,在它们产生、成长的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它们现在需要的是保护而不是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它们“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就是给了我们一份保护的责任。苏州作为昆曲、评弹的发源地,有责任保护好它们,保护好民族音乐的根。保护就是要拖着它,而不是改变它,要锦上添花,不要画蛇添足。 

    刘德海认为,保护民族音乐,保护苏州昆曲、评弹,根本的出路在于进课堂,只有让青少年接受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苏州人听不懂苏州话、听不懂评弹,到了外地,还敢说自己是苏州人吗? 

    日前,刘德海参观了苏州市古苏乐器厂,他操起琵琶一动丝弦,就展示了大师的风采,让随行和围观的人们叹服。刘德海说苏州的民族乐器是相当有名的,希望将来他或他的子弟赴国外演出时,能用上苏州产的琵琶。 

    刘德海现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他曾对友人比喻:“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作为民族音乐教育家,四十年来,刘德海一贯坚持德艺双馨的教育思想并施于平常,使得一批批学生成长为优秀民族音乐人才而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席间,苏州市音乐家协会诚聘刘德海先生为市音协顾问,刘德海愉快地答应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