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穿越”而来的新时尚

广州日报 20141111  B02

■李渊航

说到看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那是老人家才做的事”。青春版《牡丹亭》让这一看法过了时。11月18日、19日,黄花岗剧院将再次上演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再现已成为白领、学生等年轻群体新宠的昆曲的魅力。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自2004年开始巡演,已经完完整整演出了十年,共两百多场。不止在国内受到热烈欢迎,就连美国、欧洲人都能接受中国的古老艺术。白先勇回忆在美国伯克利市演出时说:“剧场有两千多位子,大概有五成到六成是非华裔的。有些外国人看着也掉泪。”

记者 李渊航

穿越时空 情动人心

牡丹亭的成功主要在于两个人物——汤显祖和白先勇。四百年前的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 既经典又通俗、既激情又温和、既浪漫又现实,是歌颂青春的一个离奇神话爱情故事。《牡丹亭》让人觉得很惊奇、痴迷、陶醉,因为汤显祖写的不是才子佳人的老套,其实他是在写心目中的世界,他在写一个“情”字,而且写得很重,可以超越时空,动人心魄。

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取舍上,重点围绕一个“情”字,被称为中国版“人鬼情未了”。主创者白先勇在汤显祖原着上,是整理而不是改编,完全继承原词,经过精心梳理,创作了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为核心的青春版《牡丹亭》,完整地继承了汤显祖原着“至情”的精神。杜丽娘为情而痴,因梦而亡,复又因情而得以还魂人间;柳梦梅为爱所狂,因梦而名,寻得梦中人之魂魄并与之人魂幽媾,复又挖坟开墓重生梦中人。这种真挚而又炽热的爱情主题直接触及到了情与理的冲突, 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映射出不同时代的个体对永恒情感的向往和认同,故而能引起当代人的强烈共鸣。

用青春时尚元素

装饰国粹

青春版《牡丹亭》被誉为“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具体表现在青春靓丽的演员和迷人的音乐上。青春版《牡丹亭》选出了沈丰英和俞玖林两位昆曲界的后起之秀,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平均年龄20岁左右,不论主演、配角、龙套全部由年轻演员担纲,这主要是因为白先勇希望用年轻演员的演出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热爱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据悉,青春版《牡丹亭》另外一大流行催化剂就是将把西方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用到了戏曲音乐之中。全剧采用西方歌剧主题音乐形式,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牡丹亭》的唱腔中加入了大量的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也很好地渲染了舞台气氛。

服装舞美

更符合新审美风格

谈到服装,白先勇把总的基调定为苏州水乡式的“柔”,采用淡黄、粉红、嫩绿等主要色调,服饰材料选用丝绸并辅以手工苏绣,内容限定中国传统的意象,如梅、兰、竹等,从设计、选料、图案乃至裁剪式样,都是逐件服装审核,做出来后,几百套无一重复,既是传统的戏曲服装,又能让今天的观众眼前一亮。

大小道具也非常讲究,舞台上虽仍是一桌二椅,其实桌椅尺寸都有所调整,桌帏椅帔的色彩也全按剧情需要重新设计,也同时配合服装的色调,让台上有种和谐的美感。一条柳枝、一幅画、一面镜子、一块手帕、一把扇子、一条板凳,都是用心制作,绝对称得上是精雕细琢。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剧中传统的花神执花舞蹈改成用十二个月份不同的花来表现,用戏曲语言来舞蹈动作,让舞台的整个气氛随花神的独具特色表演流动起来。而且,利用“空舞台”的设置,最大限度拓展了载歌载舞的虚拟空间。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