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古琴,绝世清音

姑苏晚报 20050704 四卷052页

■马杰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抚琴陶冶性情,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理想。虞山,是常熟最有名的一座山,在虞山脚下,有一座昭明太子的读书台。读书台旁,有一泓清泉,名叫焦尾泉。相传,东汉著名琴家蔡邕一次外出,遇见有人正在灶膛里烧火,当时烧着的桐木发出很响亮的噼啪声,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蔡邕辨出这是制琴的上好材料,便急忙从火中抢出桐木。后来他用这段烧焦了一头的桐木制作了一把古琴,一弹果然音色美妙无比,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焦尾琴”。 

    在常熟市区,有七条东西横贯的平行小河,七条小河又汇入一条南北向的主河道―――琴河,俯瞰常熟,整个城市酷似一架古琴,七条小河宛如古琴上的七根长弦,而虞山脚下的焦尾泉就像琴的尾端,“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形成世间难得一见的地理奇观。 

    常熟城郊的洙泾村,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墓地有着一块与众不同的墓碑,碑的造型古雅端朴,正是一把古琴的形状,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村民们说,每年都有不少人来墓前抚琴拜祭,凭吊这位长眠在古琴旁的先贤。长眠在古琴旁的先贤就是严天池,他是明嘉靖礼部尚书严讷之子。出身名门的严天池曾因父亲的荫蔽官至知府,后来辞官返回常熟故里,以弹琴自娱。为了提高琴艺,严天池常常召集天下琴师讲论,吸取各家之长。那时,常熟民间弹琴的人很多,据说有一次,严天池与琴友在昭明太子读书台聚会弹琴,一个砍柴的樵夫指出有根弦没有调准,一个樵夫竟然也懂古琴?令严天池大为惊讶,他连忙向樵夫执弟子之礼,屈尊求教,一时传为美谈。 

    当时的琴坛很多人主张把古琴作为琴歌的伴奏乐器,一度风行为琴曲滥添歌词的做法,而严天池认为“琴之妙,发于性灵,不尽在文而在声”,不必借助文辞,应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追求一种清微淡远的意境。 

    严天池摆脱世俗、追求清微淡远的艺术主张合乎古琴回归自然人性的本体精神,在那个时代有进步意义,因而受到了琴家们的推崇,在他周围集结了一批优秀的琴人,经常在一起切磋琴艺、养性怡情,人们便以常熟的虞山为名,把他们称为虞山琴派。严天池编印的《松弦馆琴谱》受到历代琴家的尊崇,成为《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惟一明代琴谱,虞山琴派更被推为古音正宗。 

    而其后继者徐青山(徐上瀛)是真正突破了“清微淡远”的艺术主张。徐青山著有《溪山琴况》,这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三部美学著作之一。 

    2003年11月7日,是个让古琴界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的古琴艺术被正式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