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缘

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3 20140801 副刊

■筱 卉

筱 卉

那一年,在姑苏城楼上领略了一场苏州评弹。穿着浅粉色旗袍的年轻秀美女子,素着一张没有脂粉的嫩脸庞,宠辱不惊地拨弄手中琵琶,婉转吟唱,美得让我多年不忘。偶尔得闲,便在网上翻找苏州评弹类的视频,却再也没见到能超越该女子的评弹表演,即使是某电视台制作的国内最具权威的综艺晚会,也因其背景的华丽与表演者掩饰不住的躁动和浓浓的功利意味令人失望。

嗟叹之余,在优酷的视频链接里我偶然发现了昆曲,它最初给我清淡婉丽的印象像极了姑苏城楼上唱评弹的女孩。

而喜欢上昆曲《牡丹亭》,却得益于画家陈川的画集《新南北院体人物画家作品集》。画集中《折子戏之二》纸本水墨中的杜丽娘,清丽婉容、持梅相待,我见犹怜,“守得个梅根相见”,在绝望后又怀憧憬的神态,被画家陈川以独特的视角和饱含深情的笔墨清晰地描摹出来。于是,在某个周末的夜晚,我搜索到由白先勇编导、沈丰英主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分三次看完了全本。遇到精彩和感人的戏便重复回放,如痴如醉,有一晚竟至深夜两点。

我渐渐感觉到了昆曲的巨大魅力。首先是唱腔:轻柔华美的行腔,悠远婉转的吟唱,是曲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被大多数昆曲爱好者重点欣赏的部分。而令我叹服的,还有其看似自然,却极其考究的笛箫配乐,随剧情发展,或紧或慢地与演唱、吟诵、做科完美无缝的衔接、配合,无时无刻不为情绪的渲染悄然进行着铺垫。犹如民国美女曼妙身姿上剪裁精良的缎锦旗袍,妥帖美好、光彩四溢。另一个非常强大的魅力,也是个人觉得昆曲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标签性的特点,便是演员的步态、眼神、手势等等身段的表演。手指翻转之下,扇开扇合之间,说不清的精致和优雅,说不尽的唯美且丰富。而且,唱、做、配乐三位一体,互依互存,整个剧情浑然天成一般,荡气回肠,美轮美奂。

在青春版《牡丹亭》中,阔大的舞台上,并没有华丽的舞美和道具,杜丽娘和春香却用婉转吟唱和轻灵身段,呈现出了满园的春色,活色生香。那一刻,我的内心肃然升腾起对传统艺术的敬意。然而,当杜丽娘抡袖而唱“偶然间心似缱……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时,每当听到、看到这里,我总会被这流落在人间的至情至性感动得泪湿双眸。

前不久,白先勇先生携苏州昆曲社青春版《牡丹亭》来到广州大剧院,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到了昆曲表演现场。在剧院,邂逅了一位自称“小菜”的某大学法语老师,为了能看清演员的表情和身段,和我一样花“高价”买到靠近舞台的票。落座后,我们互相惊佩对方一个人看昆剧的勇敢和痴迷,聊到开场,便互粉为昆曲知己。后来才知道,小蔡姑娘有性感的嗓音,演绎爵士风的歌曲出神入化。在唱吧成了各自粉丝的我们笑称,是《牡丹亭》让我们结缘。

大剧院的宣传册页上,赫然印着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金句,诱使我重读汤显祖的原着《牡丹亭》后,更觉字字珠玑、满纸烟云。很疑惑,是余音绕梁的昆曲使文字平添了生趣,还是经典华丽的文词令昆曲更为惊艳。能肯定的是,正因汤老爷子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才使得各种表现形式的《牡丹亭》在各个时代都长扬其艺术锋芒,也使得四百多年后的我们,即使在快餐消费的浮躁年代,也愿意将奢侈的时光沉迷在它悠悠叙说的深情里。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