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部苏剧让两名本土戏曲表演艺术家同时摘得“白玉兰”——4年18稿“磨出”《柳如是》

苏州日报 20140411 A第13版

■梅蕾

□苏报记者 梅 蕾
  昨晚,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在上海揭晓。来自苏州的一部苏剧《柳如是》风头强劲,柳如是的扮演者王芳喜获“主角奖”,钱谦益的扮演者张唐兵则摘得“配角奖”。到上海去领奖的张唐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我们苏州市锡剧团有限公司的突破,也是我个人艺术生涯的突破。”而赴武汉演出的王芳虽未能到上海领奖,在电话里连连说:“很高兴得奖,这个奖项也是评委会对我们苏剧的肯定。”

  4年18次易稿塑造有情有义奇女子

  《柳如是》原名《红豆祭》。它以苏州市锡剧团有限公司为创作主体,汇集了全国一流的主创人员:国家一级编剧郑怀兴,国家一级导演石玉昆,中国戏曲梅花奖“二度梅”、文化部“文华奖”得主王芳,国家一级演员张唐兵等名家。“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柳如是》,历时四年经过18稿修改打磨,这才塑造出一位有情有义的奇女子。”苏州市锡剧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那建国表示。
  《柳如是》 围绕明末才女柳如是和大文豪钱谦益的爱情,叙述了柳如是在清兵入关之际,激励丈夫钱谦益重拾士大夫气节的故事。编剧通过挖掘柳如是与钱谦益在明清易代之际的一段辛酸往事,探索他们复杂微妙的心路历程,追古抚今,引发人们关于爱情与道义、个体与社会、声名与责任、学问与人格、生命与尊严等问题的思考。“精品需要打造,经典需要磨炼,18次易稿修改创作过程,倾注了我们全体主创人员的汗水和心血。”那建国表示。在他看来,从之前的《红豆祭》,再到改名为《柳如是》重新在舞台亮相,都是冲着让这台苏剧成为好戏精品,也是为了让苏剧能重新焕发出其应有的光彩。18次易稿,剧情还是那个故事,但最可贵的改进就是让观众更易看懂,情节的前因后果作了大量调整深化,故事的进程、表演的内涵更强调人性化。
  “其实改为《柳如是》我开始是有压力的,毕竟观众的目光会更加聚焦到剧中的柳如是身上。”王芳说。但随着对角色越来越深地揣摩,她感觉以柳如是刚柔相济、以情动人的劝慰来感化钱谦益,跳出以往的英雄人物塑造模式,更容易使观众入戏。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柳如是这个角色有别于自己长期以来在舞台上塑造的形象,“我以往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少了柳如是的那份刚烈和强势。”刚开始,因为很想演出这份属于柳如是的特别个性,王芳反而有点找不准人物的那个塑造点。在反复的排练和打磨中,她慢慢发现,从“小女人的内心情感、大女人的坚强外壳”这个点来在舞台上塑造柳如是,不单自己找到感觉也得到观众的好评。“我也看了不少关于柳如是的影视作品,很感谢评委会对苏剧版《柳如是》的肯定和褒奖。”王芳说。

  《柳如是》一票难求300年苏剧再放异彩

  苏剧起源于吴地,是在苏州滩簧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苏州独有的地方剧种。其曲调清丽优美,唱腔婉转动听,对白吴侬软语,颇有地方特色韵味。苏剧比其他滩簧唱词高雅,表演又具平民化,清新多姿,雅俗共赏,在滩簧腔的众多剧中形成了一种不俗的品格,在中国众多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苏剧同时具备了“评弹的语言美,昆曲的表演美,吴歌的曲调美”,与昆曲、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2006年5月苏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我市以苏州市锡剧团有限公司为载体,全面启动了苏剧传承和保护的工作。
  那建国介绍,其实在解放后,苏剧创作演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她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魅力迷倒了无数文化人和广大观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粉碎“四人帮”后苏剧在苏州家喻户晓,涌现了大量的苏剧迷,影响遍及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苏剧相对沉寂,《柳如是》让苏剧大放异彩,无疑对今后苏剧展示其新的艺术生命力,吸引更多的苏剧观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对苏剧今后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印证和成功案例。”据悉,《柳如是》从首演至今已献演87场,相继获得了文化部、省、市等各级多个奖项。去年11月,《柳如是》作为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的参评剧目亮相,不单赢得优秀剧目奖,更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
  “《柳如是》的故事发生在苏州,讲苏州事、演苏州戏、唱苏州调,苏州特色实在鲜明。”张唐兵表示。唱了数十年锡剧的他凭借苏剧摘得“白玉兰”自然是份迟到的惊喜。在他看来,扮演钱谦益让自己对塑造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有了很好的体会,而内心更深的期待则是苏剧的兴起。对于自小兼学昆剧和苏剧的王芳而言,这份期待更加醇厚。“我们学戏的时候,苏昆剧团经济上是‘以苏养昆’,苏剧的市场蛮好。希望通过《柳如是》这样的新剧目激活苏剧的艺术生命力,让这么好听的戏曲剧种和观众越来越近。”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