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 昆曲情结

姑苏晚报 20160930 A第04版

■记者


  在双塔街道网师巷社区阔家头巷沈德潜故居内,每天上午,路过的市民和游客都能隐约听到深宅大院里传出的优美昆曲声。这里正是苏州昆剧传习所所在地,它的发起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昆剧文化遗产的守护者顾笃璜老先生。每天上午在这里咿咿呀呀练唱的,是四位90后年轻人。他们正跟着昆曲“继字辈”、“承字辈”、“弘字辈”的老师们苦练传统昆曲基本功。
  每个月工资3000元,每天在这里反反复复走台步,练唱腔。收入不高,还很枯燥,这就是四位90后的真实生活。苏逸伦、吴超越、汪钰、周佳兰,两男两女。他们都是苏州市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的就是昆曲,但毕业后,他们都放弃了进入体制内专业团体的机会,选择了“自由谋生”,但最终结果却出乎意料的一致,又回到了自己的所学所长,每天在这里研习起了昆曲艺术。“当时都是年少轻狂,觉得外面的世界太美好,离开了舞台。直到有一天,终于发现自己深爱的,其实就在身边,于是就都回来了。”汪钰是这样总结自己离开和回归理由的。
  四个人中年龄最小的是1994年出生的苏逸伦。苏逸伦形象气质颇佳,实属一位大帅哥。从艺术学校毕业后,他放弃了自己所学,选择在外面闯荡。他先是干起了服装模特的行当,每个月收入过万,一场走秀后,还总能吸引不少美女的目光。但是半年后,他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后来,他又经人介绍去了广告公司,成了总经理助理。入了这一行后,发现每天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开会,二是赴宴。短短几个月,吃吃喝喝就让自己的身材走样了。“酒桌上都是客套话,真心不喜欢,也不擅长,所以也辞职了。”来到传习所后,苏逸伦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汪钰,2012年毕业。毕业后选择做了一名幼教老师,可是仅仅一个月,她就辞职了。后来去了几家大公司应聘,当起了公司文员,过起了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日子过得虽然很有规律,但是心里总觉得空空荡荡没有一丝乐趣。“一次逛街,
  我突然听到一家茶馆里传来了昆曲声,就不由自主地走到窗边往里张望,心里顿时感到好亲切啊。”汪钰说,她13岁就进了昆曲学校,那时天天唱,天天练,心里很烦,想的就是赶快毕业,然后就自由了。但经历了几次职业选择后,发现自己最擅长的,最喜欢的,还是舞台,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来到了这里。
  和汪钰同年毕业的还有周佳兰。毕业后,周佳兰去了昆山千灯,跟了一位老师。每天她会化好妆,穿上戏服,在古戏台上表演昆曲给游人看。在此过程中,老师常会指点一二。后来,这位老师去世了,周佳兰也离开了千灯,应聘到了万年桥边的规划展示馆工作,当了一名讲解员。展示馆里有很多类别的内容需要讲解,其中就有周佳兰熟悉的昆曲。“我每次带着参观的客人来到昆曲展厅时,就会停留很长时间,多讲上好几分钟,有时还会当场唱几句给客人听。”周佳兰喜欢昆曲,也很执着,她说舞台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地方,于是她辞职了,来到了传习所。
  相比前几位,吴超越是四人中最早进入传习所的。吴超越毕业后进入了轨交公司工作,月薪5000以上,后来发现,按部就班的轨交工作没有舞台那样有魅力,于是,他也同样放弃了这个稳定的工作,来到了传习所继续学习。他们来到这里学习,有着同样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能传承前辈们的精华,把昆曲艺术传承下去,把热爱继续下去。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